纪检人手记 | 村干部做事儿,有理就说得清
“叶书记,我们村陈华(化名)危房改造的事情落实了,陈华的儿子前几天专程回家给了施工方一万元,现在房子已经动工,估计年底就能住上新房子!”一大早,羊耳山村支部书记戴述刚来我办公室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
这得说到一个月前我收到的一封网络匿名举报信。信中提到,羊耳山村村民陈华住在未通水通电且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村里其他困难村民都建了新房,急需政府帮助的陈华却无人管。
这封信虽然不长,却提及贫困户、危房改造、扶贫政策等“热词”,职业的敏感性让我不禁暗自讶异:“难道,村里的干部真的像举报信里面说的这样不作为吗?又甚者,其中是否还存在扶贫领域的微腐败问题呢?”想到这里,我便再也坐不住,专程下村找戴书记了解相关情况。
“戴书记,你看看网上的这封匿名举报,投诉你们村里对贫困户陈华不闻不管,有这么回事儿吗?”带着疑惑,我忙问道。
“叶书记,这个事情有误会!”戴书记见我专程为此事而来,连忙解释,“这个陈华的确是我们村2017年新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自己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一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至今还是单身。今年5月,镇里召开2018年危房改造工作部署会后,我们村支两委考虑到他仍居住在土坯房内,早就安排了村干部和结对帮扶责任人入户宣传危房改造相关政策。”
“那既然政策都宣传到位了,他又是贫困户,也是符合今年危房改造的相关要求的,为什么还是没有实施呢?”我担心是村里的工作疏忽,又继续追问。
戴书记告诉我,陈华长年患病交流不便,儿子不在家,就找了陈华的兄弟进行沟通,告诉他镇里今年没有实施易地搬迁,要解决陈华的住房问题,就只能在原址实行危房改造。
可陈华兄弟却坚持要求村里和政府出钱给陈华把房子建好。因为资金问题,我们双方多次沟通未果,才导致这个危房改造迟迟没有落实。
戴书记说着,无奈地叹了口气:“现在帖子发到网上了,不知情的一看还真认为咱们干部不管事呢。我这次可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了!”
想到自己平常工作中也遇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一下就体会到了书记的这种无奈和为难,一边是政策的硬性规定和纪律的条条框框,一边是对方的不理解。
“房子的事儿,咱们还是得想一想办法,不能让老人家住在危房里!”见戴书记一脸委屈,我笑着安慰:“我们的帮扶也不能没有原则和底线,举报的事情你不用担心,我们把情况调查清楚了,就写个说明回复过去,不能让干部白背这个锅!”
“有您这句话就行了,房子的事儿我们几个干部也商量了,打算找陈华的儿子再做做工作。按政策规定,陈华一户可建造不超过75㎡的房子,包括正屋及附属生活用房。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我们是计划他们自筹1万元,剩下的缺口通过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解决。”说完,书记便拨通了陈华儿子的电话……
最后,在村支两委干部的耐心解释和沟通下,这笔1万元的危房改造自筹资金终于在一个月后顺利交到了施工方手里,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看着戴书记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我打心眼儿里替他高兴。
其实基层干部的工作不就是这样,是非曲直这回事儿,纪律是“尺”,人心是“理”,靠“尺”就不会错,有“理”就说得清。(澧县火连坡镇纪委书记 叶子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