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机关党建 模范机关建设>详细内容

机关党建 模范机关建设

青年读书会 | 真理问题上不能让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略记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9日 浏览次数: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翦伯赞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这位被总书记点出的名家大师翦伯赞是我们常德人。

翦伯赞,湖南桃源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即中国社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1924年7月,翦伯赞赴美求学,在那里接触到一种新思想,令他终生追寻,至死不渝——那就是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始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读完《共产党宣言》,翦伯赞在日记中写道:“这是黑暗世界中的一个窗户,从这里,我看见了光明,看见了真理,看见了人类的希望。”


白色恐怖下坚持入党

1926年7月,翦伯赞请老同学董维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国共合作尚存,董维键建议翦伯赞分两步走,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翦伯赞以笔为武器,抨击蒋介石等反动军阀,宣传进步思想,尤其是宣讲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等。国民党中央发出逮捕翦伯赞的通知。白色恐怖下,翦伯赞辗转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多地,主编刊物,发表f反帝反军阀的文章,不断批判蒋、汪对日投降政策,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被国民党当局定为“反政府罪”“驱逐出境”,巡捕、便衣、特务时刻监视、纠缠着他,随时都有可能被捕受迫害。翦伯赞毫不畏惧,在1933年、1936年又多次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翦伯赞入党,但党员身份不公开,便于开展工作。直到1962年,党组织才正式公布翦伯赞的共产党员身份。

1933年,翦伯赞为了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系统翻译斯大林重要论文《大转变的一年》《论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问题》等,以《苏俄集体农场》为名出版,向民众展示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及其成果。
翦伯赞虽处于国统区,却坚持以笔作枪,组织成立湖南省文化界抗战后援会和中苏文华协会湖南分会,主编《中苏》半月刊,坚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国民党对其多次骚扰、传讯、恐吓,将翦伯赞列为打击重点。


蒋委员长来,下课了

1940年,鉴于形势危急,中共中央安排翦伯赞转移至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当时冯玉祥将军退隐上清寺,勤于学习历史文化,他托王昆仑觅求一位史学名家,为他讲授中国历史。翦伯赞才到重庆不久,王就向冯玉祥举荐了翦伯赞。在中共中央安排下,经周恩来面授事宜,翦伯赞衔命担任冯玉祥将军的历史教师,直到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冯玉祥离开重庆,授课不得不中止。

冯玉祥对老师相当尊重,每到上课时间,都会提前在教室门口恭候。上课时,冯玉祥从不迟到早退,也不接见客人,若有相熟的友人来访,就直接相邀到教室里来听课。唯一一次例外,在1941年1月3日,一位副官突然急匆匆跑到冯玉祥身边,轻声说了几个字。冯将军皱皱眉,起身走到翦先生面前,客气而恭敬地请假5分钟,随后走出了教室。翦伯赞继续上课,教室里陪同冯玉祥将军一起听课的鹿钟麟、余心清、薛笃弼、秘书副官等二十多人照旧认真听讲做笔记。没过一会儿,冯玉祥返回教室,他身后跟着进来的还有一位大人物——蒋介石蒋委员长。蒋进入教室,左右巡视,正经发问:“你们在开会吗?”蒋介石对冯玉祥的戒备可见一斑,生怕他背后搞小团体。冯玉祥立即答到:“不是开会,是上课。”并将历史课教师翦伯赞先生介绍给蒋委员长,二人握手。蒋委员长对翦示意:“你继续讲,我也听,我也听。”翦伯赞干脆地对他说:“对不起,我们已经到下课的时候了。”在座的其他人一听这话,纷纷起身,拿着笔记本走出教室。蒋介石碰了一鼻子灰。翦伯赞的学者风骨令人赞赏。


学术问题,理应百家争鸣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知识界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翦伯赞作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积极倡导史学界“百家争鸣”,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领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当时翦伯赞与郭沫若、范文澜被誉为“新史学”三大家,但三人在中国历史研究问题上有些不同看法。郭沫若为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是学术界的权威巨斗。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郭沫若秉持“战国封建论”,而翦伯赞则认为是“西周封建论”(即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从那个时期开始的问题)。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布展,在“中国通史陈列”中怎样布置成为棘手问题,经过通盘考虑,最终采用“战国封建论”的观点来布置陈列。

1961年,北大历史系打算编《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为主编,他撰写了《关于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提出自己的思路,也为《中国史纲要》奠定基本框架。“古史分期”在中国历史学界争论了很长时期,也没有定论。翦伯赞认为学术问题,理应百家争鸣。这事儿上报到中宣部陆定一部长,甚至惊动了毛泽东。毛主席也认为这是学术问题,中宣部不要管。最后,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采用了“西周封建论”,这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有了一定的不同。


拒刊北大校长文章

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主席号召青年“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时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多次向人介绍自己锻炼身体的经验:爬山和淋浴,还写成文字,表述细节、诀窍,总结提炼,如从颐和园万寿山脚下爬到佛香阁,淋浴时变换水温,由热至凉、再转热等。马寅初校长将健身经验文章送到北大学报编辑部,主编翦伯赞婉拒说北大学报是要同外国著名大学交换的,这篇稿子学术性不太够,发表后影响不大好。马校长听后也只得作罢。

笔者不禁想到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翦伯赞曾言:“暴力对于学术是没有用的。真正的学术,决不会服从刀剑的指挥,更不会变成政治的婢女。”翦伯赞做到了,不畏权贵,傲骨迎风。

在真理问题上,不能让步

“‘逆风而行’是要冒风险的,有时可能遭到灭顶之灾。但是在真理问题上,不能让步。”这是“文革”前,翦伯赞写给友人的信。姚文元发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对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政治诬陷。记者采访翦伯赞,翦耿直地说:“吴晗同志在政治上没有问题。姚文元的文章非常粗暴,这是抓辫子、打棍子,给吴晗同志扣政治帽子。如果这样整吴晗,所有的进步知识分子都会寒心。”随后,翦伯赞成为“中央文革小组”点名要打倒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日夜被批斗。因翦1936年曾参与国共两党南京谈判相关事宜,1968年底,中央“刘少奇、王光美专案组”对翦逼供,试图获取刘少奇的黑历史、伪证词。面对巫中等人的逼吓,翦伯赞不屈不挠:“我不知道的事,不能随便乱写,我要实事求是。”“坐监牢狱,我不怕。”“我死都不怕,还怕坐监牢狱吗?”1968年12月18日夜,翦伯赞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自杀。为了心中的真理,至死不渝,无怨无悔。

北大燕东园28号小楼,翦伯赞夫妇住了近20年,他亲手在小院里种了十几株腊梅。梅花傲雪,凌寒愈香,亦如翦伯赞先生的精神风骨!(中共常德市委党史研究室  翦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