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机关党建 模范机关建设>详细内容

机关党建 模范机关建设

青年读书会 | 鲁迅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7日 浏览次数: 字号:

——《鲁迅全集读后感》

参加青年读书会,思考了很久要买什么书,最后还是买了《鲁迅全集》。对于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人们来说,鲁迅是最熟悉的名字,又是最陌生的人,其影响力从未消退过。

鲁迅是和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阅读鲁迅文本,我们便进入湍急的精神激流,被一遍遍洗刷着。他引领着我们造访远古的遗存,也攀援着精神的圣地。他的文风透着时代思潮的热气,也散出古老文明的气息。在其留下的翻译文字、创作文字和整理国故的文字里,指示着未来文化的方向,“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弗失固有之血脉”,一直启示着一代又一代人。

鲁迅的文化始终高举民族旗帜。鲁迅早期受到进化论思想影响,后来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译介,形成了自己特别的文化理念和审美精神。他清楚地看出中国文化里的问题,又能以现代的眼光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他的文章不属于士大夫式的附庸风雅,也非绅士阶级的自恋,他的一切,都和大众息息相关。无论是从早期的《阿Q正传》,还是到晚年的《故事新编》,他的内心念念不忘的是国家和民族,是唤醒国人,是拯救苦难。

鲁迅的文化始终具有民族情怀。鲁迅倡导“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高举“拿来主义”,并且向往一种“自由驱使,绝不介怀”的汉唐气魄,这些无一处是引导人们去割裂中国文化的,反而是促使人发挥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和自信力,中西兼顾,相生相合,进而去创造一种属于新时代和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在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鲁迅着眼于二者的调适和兼容,以及在此之上的创造性发展。鲁迅一辈子翻译了近100个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作品比他自己写的东西还多。他有着宽广而深厚的文化视域,既有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反思,也有对民族前途的拷问与考量;既有对本土文化的诊脉和甄别,又有对世界文化的探究和展望。

鲁迅的文化始终体现民族意识。他在文字中对一些中国旧传统进行了辛辣批判,《狂人日记》揭示了鲜血淋漓的某种属于东方的沉沦,“救救孩子”的呼声至今仍回荡在历史和现实之中,其旨归是让中国人站起来融入到世界潮流中去,让一盘散沙似的中国发展成一个真正的“人国”,而不至从“世界人”中被挤出。鲁迅文字间流动的智慧与勇气,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其文字一直像燃烧的灯火,照耀着不断摸索的人们,成为召唤着我们走在克服困苦的路上。

鲁迅的文化始终凝聚民族魂魄。鲁迅常说,“希望自己文字速朽”。他逝世的时候人们却把一面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盖在了他的身上。终其一生,无论是日本学医期间的“幻灯片时间”,还是后来的弃医从文;无论是用文言文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还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始终是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而彷徨,而呐喊。他始终以现代人的清醒,以思想家的理智,以革命家的敏锐,以文学家的激情,来系统地、缜密地、持续地“研究”中国人,进行空前的彻底的民族反省,终生为民族及其子民们的自我更新而奋斗,无愧“民族魂”之誉!

今天还需要读鲁迅吗?与鲁迅相连的传统文化还有必要坚守延续吗?坚守传统,意味着不惧沉重,意味着反思与精神自剖,这个过程中难有愉悦的体验。相比之下,那些鸡汤散文、娱乐小说读来要快意得多。一百份甜品也没有一份主食营养丰富,虽然甜品更甘饴可口。(市委巡察办综合科科长 高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