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读书会 | 浅谈矛盾特殊性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从廉洁常德网站收到的投稿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反映各地各单位特色工作的好新闻,也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新闻稿件,存在“三性”问题。
“三性”来自毛泽东同志1937年8月发表的《矛盾论》一文。
该文开篇讲道:“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在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后,论述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强调,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法进行有效的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谓主观性,是指不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想当然。所谓片面性,是指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只看到树木,看不到森林。所谓表面性,是指不去精细的区分事物的不同特点,以为大家都差不多。
廉洁常德网所收稿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会议新闻。
开会是一种有效且重要的工作方式。开会有比较固定的程序,大体先是主持人介绍会议概况,明确会议要求,然后领导作会议主题报告,最后主持人进行会议总结。
现在会议新闻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第一段是会议的时间、地点、主题,以及某某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第二段是会议主题报告的要点摘登: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第三段是与会的同志表示“精神振奋”云云。这就是会议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工作动态、工作经验、人物事迹、新闻评论等的特殊之处,是会议新闻的一个特点。
是否所有的会议新闻都应该这样写呢?如果是重要会议,这样写无可厚非,便于准确宣传会议精神,但如果本来是一次生动活泼的“会议”——现在一些活动、工作常以会议形式呈现,也就被写成了“标准”的会议新闻——这样写就没有体现会议与非会议、常规会议与“特殊会议”的区别,就太呆板了,甚至作者都还没有把会议精神搞清楚,当然就只能照本宣科按套路办事,当然也就很难达到宣传的目的。因为读者都不爱看。看都不看,怎么宣传?
会议新闻是否只有这样一种写法呢?答案是否定的。不同主题的会议有不同的写法,同一个主题的会议也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不要以为各个会议都是一模一样的。会议新闻的内容可以在会议之外。召开一次会议,总是想解决一些问题的,那么,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会议之前做了什么功课呢?这些都可算是会议新闻的背景资料,但它又不仅仅是作为一般的时间、地点等的背景,而是与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也即主要矛盾紧密联系。会议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环节,也许是起点,也许是中继,也许是结束,属于局部,关于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才是整体,甚至这个问题也只是更大整体的一个局部。
比如前段时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篇会议新闻写道:会议明确,今年要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因为此前单位发生了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被纪检组、省中院通报),暴露了“两个责任”履行不力的问题。为了整改问题,会前中院进行了司法巡查。把这些内容——中院的会、高院的会、纪检组的会、司法巡查反馈会,以及市纪委全会有机联系起来,就有利于进一步看清事物的全貌,比一般的会议新闻看得更深一点。
即使所报道的事物本身就是会议,也可以写得生动活泼,别有新意。比如廉洁常德网曾经发表的西湖管理区纪委报送的一篇新闻。会议强调,要坚持“十二个严禁”改进作风。这篇新闻没有详细报道领导在会上的讲话要点,而是以会议过程中一个突发事件——某参会人员违反会议纪律被当场点名和会后约谈为新闻主要内容,通过这一事件表现了区委、区纪委狠抓干部作风的决心和劲头,也突出了会议主题。这篇新闻抓住了此次会议的一个亮点,没有泛泛而写,宣传教育效果就比要点摘录式新闻要好。
认识是为了实践,写新闻之先有必要全面、客观认识所要报道的事物。只有抓住了每个新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也即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够成其为新闻,这样的新闻宣传也才有价值。(青年读书会第三组 皮柏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