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让“因错无为”变为“大有可为”

来源:清廉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3日 浏览次数: 字号:

近日,永州市冷水滩蔡市镇沙坪村原村主任何某某在离任时感谢组织长期鼓励,帮助其卸下包袱,重回“正轨”再出发。今年以来该镇共开展回访教育12人次,为思想“松绑”,激励重燃信心、担当作为。(来源:三湘风纪网)

可以说,这一举措是组织作为“心理医生”为“有错干部”开出来的一剂重要“处方”,秉持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重要原则,帮助“有错干部”重拾信心,为他们疏通“心理阻塞”,让他们能够正面问题,摆正心态,重新出发。

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因为或大或小的错误,受到组织“敲警钟”“打板子”的处罚,甚至被贴上“有错干部”的标签。这些“有错干部”在受到处分后,有一部分能立马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迅速作出调整,调整心态、调整方式。但仍有小部分“有错干部”却钻入了“牛角尖”,陷入无尽的自责与懊悔中,背上了思想上的“包袱”,丢失了工作上的热情,沉浸在负面消极的情绪中,从此一蹶不振,做事开始畏首畏尾,产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思想,逐渐“木偶”化、“陀螺”化。这些消极的想法,不仅对干部自身发展毫无利处,更会形成不良的工作氛围,影响工作效率。

“解铃还须系铃人”,组织的长期鼓励是带领“有错干部”走出困境最有效的方式。湖北省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郧生因违反廉洁纪律受到开除党籍、行政撤职处分,后被降为科员,在组织的帮助下,发挥专业特长,组织并撰写了《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研究》和《明代汉江文化史》两部专著,从“有错干部”变为了“有为干部”。无论是杨郧生还是何某某两者得以整装重新出发,都归功于组织的积极鼓励,让他们放下了思想包袱,重燃了工作热情,焕发了新的活力。

好的干部是选出来的,好干部更是管出来的。要想让更多更好的干部投入到为组织服务中来,组织更需要给“有错干部”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与“有错干部”共同努力,携手前进,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组织不可因为“有错干部”的一次问题,便抹杀之前做得好的地方,忽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是应该带领他们重新“站起来”,给予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对于表现优异的,仍然可以提拔重用。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进一步完善落实好回访教育制度,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另一方面,“有错干部”要端正意识,理解组织的“良苦用心”,深知组织作出的处罚绝不是以“罚”为目的,“不讲情面”的处分是最大的“关爱”,“吹毛求疵”的“挑刺”是最严厉的管教,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长记性”,避免自己陷入“小错不改,终成大祸”的危险局面。要抓紧组织给的机会,以更饱满的状态迎接新的征程,绝不能让“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组织不撒手,干部才能不掉队。“有错干部”绝不是“永世不得翻身”,犯了错误也绝非没有回头路,“一竿子打死”的做法绝不可行,带领“偏航”的“有错干部”重回正轨才是“正途”,将“跌倒”的干部“扶起来”才是最好的帮助,才能帮助他们祛怯心、拾信心、正初心。(津市市纪委监委  皮清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