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教育学位成了“买卖筹码”
8月23日,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城区公立小学一年级招生剩余学位随机派位工作结束。鹤城区纪委监委全程监督,保障招生公平公正。在鹤城区,今年幼升小招生工作明显好转,往年群众反映强烈的“打招呼”“递条子”等违规安排入学问题得到遏制。(8月25日 来源:三湘风纪)
据了解,近年来,怀化市鹤城区非法买卖城区学位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党员干部将“学位”派放当成摇钱树,通过“流水线”作业,多人配合,环环相扣,违规安排学生入学敛财获利。2020年,一份200余人的违规入学学生名单揭露了鹤城区学位非法买卖的残酷现实,也牵扯出了鹤城区教育部门违规开后门,收黑钱的腐败网。不久前,鹤城区教育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张致才非法买卖“学位”,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不知何时开始,学校学位被具象化金钱化。到如今,从学前班到中小学,一些重点学校的学位已然成为家长争相抢夺的“香饽饽”,部分家长将“花多少钱、用多大权”才能“上名校”作为衡量标准,变着法地为子女“谋福利”“走后门”,以求优先抢占教育资源。久而久之,有个别干部觉得其中有利可图,抓住家长望子女成才的急迫心理,把公共教育资源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将“打招呼批条子”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到处插手学位安排,关照“朋友圈”“富豪圈”,导致“打招呼式入学”“交钱上位”“用权上位”等现象遍地开花,破坏了学校正常招录制度,挤占教育资源,也滋生了教育腐败。
就现实情况来看,怀化市鹤城区买卖学位、违规安排入学早已不是个例。2017年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某小学校长纪石瑜“收礼办事”,违规安排13名非龙湖区户籍适龄儿童到该校就读,收取学生家长的礼金1.9万元;2017年至2020年,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政府原四级主任科员吴才胜先后8次接受他人办理入学请托,收取人民币现金1.8万元......这些案件的背后,凸显的是少数干部以权谋私,罔顾法纪的腐败心理,映射的是教育部门管理机制的错位缺位。这些人忘了“在位奉廉”的初衷,失了“淡泊名利,克己制欲”的操守,只想着如何“脱贫致富”,将教育公平异化成了“利益至上”,将教育与资本同时摆上了谈判桌,使教育成了可以打折、可以讨价还价的“买卖”,这种“抽象式买卖”让人心惊,也让人心寒。当下,要想把“学位”摆正,把教育资源“放平”,可想而知其路阻且长,任重道远。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实现教育公平,杜绝“花钱买学位”现象,当明理知源多方下手。家长应辩证看待“名校效应”,更多投入到子女的综合培养上,应明白学校为辅,学生为主这一根本。教育部门当牢牢抓住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这治本之策,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校务公开,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严格把好学位“入口关”和“出口关”;建立健全优秀教师跨校、跨学区流动机制,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服务辐射范围。纪检监察机关当紧盯关键环节,督促教育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程序,提升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压缩权力寻租空间,铲除违规招生的土壤,防止“学位腐败”乱象再次发生。(津市市纪委监委 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