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莫把“公共资源”当“私产”

来源:清廉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3日 浏览次数: 字号:

9月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文章刊登《广安观潮丨让公共资源回归惠民利民本心》,其中就指出“公共资源姓‘公’,理应用之于民、惠之于民、利之于民,绝非可以从中渔利的‘唐僧肉’。”

诚然,公共资源本是为人民谋福利,用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党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对于社会的平稳运行、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平正义氛围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力。

与此同时,公共资源涉及的资金往往数额较大,如果监督不能及时跟进,就造成了部分干部、公职人员从中谋取私利、滥用或“绑架”权力,将“公共资源”作为了私人的谋利资本,涉及公共服务的领域也成了近年来贪腐的“高发地”,这样的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从公共资源中“渔利”,得了一时钱财却丢了为官底线。一时的钱财能满足片刻“谋私”的快感,却自此丧失掉了作为公职人员、党员干部应有的底线。一旦丧失掉底线,思想上的警惕性迅速滑坡,面对贿赂、“围猎”等诱惑时抵抗力下降,引发的很可能就是思想上和行为上对贪污腐败的全面雪崩。

从公共资源中“渔利”,决非“只腐一处”必然“败坏风气”。任何贪腐和以公谋私的行为都体现了人性的贪婪,当有人靠突破法纪党规来牟取不法利益,而未能被及时制止时,便会产生“破窗效应”。少部分思想不坚定者的侥幸心理渐渐会占据内心,在未能摆正位置的情况下犯下错误,引发贪腐的“链式反应”。而公共资源领域便会形成滋生贪腐的温床,败坏的是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进而影响、污浊社会风气。

看似占了便宜但失了群众信任。任何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分配,皆与百姓衣食住行紧密联系,是人民群众每日深切关注的聚焦领域。不论是“假公济私”还是“以权谋私”,造成的恶果都会在基层百姓的生活中得以具体体现。从公共资源中谋私看似神不知鬼不觉,而事实上,却已然埋下了隐患。久而久之,群众的信任逐渐丧失,不仅对自身领域工作造成困难,还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治理成本。

劝君切莫将“公共资源”作“私人资本”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旦打开廉洁“破口”,则后患无穷矣。(武陵区纪委监委 宋思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