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两头占”必然“两头空”
“身为公职人员,我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做好本职工作,为了一己贪念违规外出办企业,犯下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我愿意接受组织对我的处理。”收到《立案决定书》后,双牌县农业农村局原科员周某华懊悔不已。(来源:三湘风纪8.19)
为官莫念“财”经,从政当断“利”想。作为党员干部,理应为人民用权、为人民服务,但周某华却借着工作之便,结交了不少商人老板,耳濡目染了许多人的暴富,也让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丢失了为民初心、背离了党的宗旨,一边领着国家发放的工资,一边拿着企业优厚的酬劳,在本职与兼职中穿梭,妄图“权”“利”双收,最终受到组织处理,教训深刻。
“种了私人的田,荒了公家的地”,党员干部能否搞“副业”?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形成利益输送的“暗道”。尽管党员干部因“经商”而丢掉“乌纱帽”的例子不在少数,但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在为官从政的道路上忘记宗旨,逾越纪法红线,想“亦官亦商”搞点“意外之财”。比如湖南省原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三新,因为热衷于“提篮子”,帮人承揽工程而落马;湖南省宁乡市委原常委、原常务副市长刘平,因其在利字面前“不收敛、不收手”,落得一个阶下囚的下场……一桩桩、一件件都值得深思,令人警醒。
“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为何少数党员干部偏偏听不进去,甚至当成耳旁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理想信念缺失。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彻底扭曲,少数党员干部不仅没有意识到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反而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利用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在官员和“兼职”的双重身份中穿梭,暗中谋取私利、满足私欲。另一方面是侥幸心理作祟。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妄想背地里的操作不会被发现,殊不知“纸是包住火的”。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既想要名又想要利,总是编织着一场“鱼与熊掌兼得”的美梦,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党员干部应以殷为鉴,首先要强化党性教育,补足精神“钙”。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常怀平常心,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知足常乐,顺其自然,全心全意为人民用好权、履好职、尽好责。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织牢制度的“笼子”。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管住握公权力的手,防止党员领导干部乱开“职务便利”之门。最后要加大问责力度,加重违纪违法成本。纪检监察机关要拿出雷霆之力,对那些阳奉阴违,一意孤行的经商办企业者,要加大查处力度,常警醒、严问责、勤通报,促使党员干部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经受住是与非、公与私、义与利的考验,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纵欲易、节欲难,纵欲如崩、节欲如登。党员干部只有从思想上端正观念,厘清“官系”,才能从政不忘公仆之心、用权不为一己之私,行得端走得正,方能行稳致远。反之,得陇望蜀、“亦官亦商”,妄想“两头占”的党员干部,最终只能落得“两头空”。(津市市委巡察办 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