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毫厘”必将“失守千里”
8月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一篇题为《“算账先生”错算人生账》的新闻故事引人注目、发人深省。故事中提到在财政岗位工作30年的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财政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罗鸣因心态“失衡”和盲目攀比,利用公权谋取私利、收受贿赂,这个算了一辈子账的“算账先生”终究算错了自己的人生大账,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其违纪违法所得予以收缴,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同日,“失衡”二字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另一篇题为《他选春节中秋收钱,车库堆满高档白酒》的文中也有出现。文中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政协原党组书记、政协主席韩传福在担任县财政局局长时,手握全县财政大权,接触的人员广,特别是接触的社会老板多,便有了“觉得自己过得不如别人”的失衡心理。一些老板文化程度不高,日子却过得如此潇洒,而自己兢兢业业却囊中羞涩,心理失衡导致韩传福在灯红酒绿前迷了眼,在“围猎者”的一次次攻势下败了阵。不仅“收钱办事”,利欲熏心的他还做起了“既当官又发财”的美梦。最终,他因心理失衡而廉关失守,亲手将自己送进“囹圄”。
近年来,无论是在案件通报中还是在落马干部的忏悔中都频频出现一个词,那就是“心理失衡”。党员干部产生失衡心理的诱因多样,危害极大。有的党员干部在担任领导职务后,权力更大了但思想上开始懈怠了,自恃能力强、水平高,但物质条件与身边的某些老板、亲友、同学比相差甚远,从而心生嫉妒和不满,想方设法对自己进行弥补,并企图自我安慰;在面临换届、人事调整时,有的党员干部思想浮动,不能正确对待进退留转,有的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没有按照心理预期得到提拔重用,便精神不振,牢骚满腹,当起了撞钟和尚……心理失衡的背后,归根结底是某些党员干部党性不强、思想不纯、观念不正、立场不坚,给了心理失衡滋生的空间。
心理失衡属“心病”,“心病”还得“心药”治。毋庸置疑,教育就是一剂“良药”。党员干部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党纪法规教育,永葆初心使命,弘扬对党忠诚、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光荣传统,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当自我净化,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始终做到不放纵、不逾矩、知敬畏、存戒惧。各级党组织应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教育,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提升教育吸引力,寓教于乐,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摆正心态、克服不良心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能职责,强化政治监督。对那些思想松动、出现负面情绪、心理失衡的党员干部,要通过谈话函询等方式,将其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状态。对顶风违纪违法的腐败党员干部,要严查重处,彰显铁腕反腐的决心、力度、韧劲。同时,也要坚持咬耳扯袖之声常喊,警示警醒之音常鸣,倒逼悬崖勒马、收敛收手。(石门县纪委监委 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