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摆“官架子”小心丢“官帽子”

来源:清廉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8日 浏览次数: 字号:

近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了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毕节市大方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黄家发官僚习气严重的问题引人关注。这位黄局长“官架子”着实不小,2011年至2020年,黄家发任大方县自然资源局(原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期间,在单位食堂,必须由其先行打饭后,其他干部职工方可用餐。(5月7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所谓的“官架子”,就是指做官的威势和派头。有些领导干部自认为是“当官的”,说话摆“官腔”,做事耍“官威”,甚至连吃饭都得是头一个。职务的晋升带来的不是能力的提升,而是思想的膨胀。黄家发就是在执掌权柄中忘乎所以,自以为高人一等,他行事专横跋扈、唯我独尊的背后,演绎出的是一场特权思想泛滥的“官场现形记”。

特权思想自古就有,尤其在封建社会表现得十分突出。许多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当官做老爷。晚唐诗人韦庄《令狐亭绝句》中写道:“若非天上神仙宅,须是人间将相家”,以金银财宝多如神仙府邸来形容高官的富奢无比。官位与特权成正比,甚至享有“刑不上大夫”的豁免权。耍官威的庸官酷吏巨奸,无非贪恋权力滋生出的“低级快感”,哪怕一开始没有官威的官员,被媚上的下人奉承久了,就可能把官威给养出来了。而“吃”官威的人,无非是追求自己的私利。在权力与人格不对等之中,便诞生了官威这种畸形的产物。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类型很多,主要是办事上人情关系化,生活上享乐奢侈化,作风上松散简单化,权力上独断专行化。有些利用职务消费无度,演变成了“不落腰包的腐败”;有些利用职权福荫子女亲友,将权力“私有化”“家庭化”;有些搞“家长制”作风,说话做事容不得半点批评。河南济源市委原书记张战伟任性掌掴下属被免职;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杨永宽不顾多人反对自行决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2亿余元,最终被开除党籍;邵阳市北塔区副区长李旭宾赴长沙办事,公款消费“澳洲大龙虾”等高档菜被严重警告。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把手”集中掌控着人、财、物大权,往往最容易养成“官架子”,从而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啃食人民群众获得感,破坏政治生态。

特权思想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一方面要严格“治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同时在官员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推进各级官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打破官民身份壁垒。另一方面要深入“治心”。要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立德与立行统一起来。

古语说得好:“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有没有“官架子”,是衡量是不是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做行动上的“实干派”,不当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切莫因迷恋摆“官架子”而丢了“官帽子”。(津市市纪委监委  高建、高晓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