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莫让“土特产”成为贪污腐败的“敲门砖”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3日 浏览次数: 字号: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厅长、党组书记刘洪涛在被留置后,回想当初刚参加工作不久后,到基层开展调研时收到一些“土特产”,他不由得悔不当初。“一开始是一般的土特产、礼物,后来是名贵烟酒等……再后来就是接受人家送的名人字画、珠宝玉器。”他深深悔恨道。广东省韶关市原公安局长叶树养从最初收土特产,发展到烟、酒、茶、海鲜甚至红包,后来更是发展到一次性收受贿赂800万元港币。类似案例,并不少见。

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一些土特产,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撂倒党员领导干部的“糖衣炮弹”?土特产听起来“土”、看起来“不金贵”,但是送起来确实不动声色、收起来也没有任何负担,因此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当作拉拢官员、打通关节的“敲门砖”。一些党员干部不识其中利害,在一次又一次小变大、单变双的收送之中,浑浑噩噩地走上了违纪违规乃至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其实有很多认为,我国是礼仪之邦,推崇礼尚往来,有时候迎来送往,衔接工作,给上级部门送点土特产沟通联络感情,是“人情味”的一种表现,也是宣传和扩大本土“特产”影响力的一种方式,有时候不必要“小题大做”。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正常的礼尚往来,其实没有必要去过度关注和解读,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带着利益输送和权钱交易的“土特产”。这种利益输送和交易,一步一步地腐蚀党员干部的“良心”,导致是党内的腐败加剧,人情世故的“腐化”。

古语云,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党员干部一旦放松警惕,认为收受土特产是小事,就很容易失去对腐败的免疫力,落入围猎陷阱。针对借土特产名义搞腐败的问题,党中央三令五申,要求严肃整治,严防借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等大搞不正之风和腐败交易。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常检视自己,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莫收小礼失大节,莫积小错铸大错,如此方能行稳致远。(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外事委 刘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