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大”才有“绩”
近日,住建部通报的两个问题项目,持续引发各界关注,一个是湖北荆州建的巨型关公雕像,另一个是贵州独山县建的大型水司楼。《主播说联播》节目评价指出,别总想搞个大的,因为再大,也不允许大过法规,也不能超出当地的实际,否则就容易“塌”。
前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同样通报了一批因领导干部盲目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应运而生”的“大手笔”,崇山峻岭旁的公路转盘移置600多块石头建起人造石园,背负巨额债务打造出的“皇家园林”鲜有人问津,北方城市高速入口处照搬来造价过亿的南方“龙门”等等。
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大工程接连出现,这些问题项目背后,主要原因就是个别领导干部盲目信奉要“大”才有“绩”,政绩观发生了扭曲。殊不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才是真正能出政绩的为官之道。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所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的”。衡量政绩的标准,应该是“是否为民谋利”。
为民谋利,“无”胜于“有”。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不要“政绩”,有时候反而就是最好的政绩。20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县任职。正定县是个“高产穷县”,县委会议室悬挂着“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锦旗,但是这里的老百姓却吃不饱肚子,人均年收入仅148元,每天合4角钱。习近平分析了正定县老百姓吃不饱饭的直接原因是高征购带来了当地农业结构比例失调,为此他主动请命向上级如实反映情况。经过调查,上级部门减少了正定县的粮食征购任务,初步缓解了当地老百姓口粮紧张的问题。当时,有些官员认为向上级反映问题有损政绩,但是习近平却认为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问题没有错,改变贫困首先就是要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谈“县委书记经”时回忆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为民谋利,“大”要有“方”。有时候,为人民谋求大的利益,必然需要大的投入,也有必要建设大的工程项目,但要看准机遇,要有规划。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习近平希望将“荣国府”引进正定,建成永久性建筑,与隆兴寺一起成为一条旅游线路。1986年8月,在习近平离开正定一年多后,耗资35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的“荣国府”景区终于竣工。20世纪90年代,“荣国府”年接待游客最高达138万人次,创下“中国旅游正定模式”。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党员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追求政绩是正常的,而且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政绩绝不是采华名、兴伪事、造虚绩,不从实际出发,搞华而不实、违背民意、劳民伤财的“大工程”。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才是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戳破面子、做实里子,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人民谋福祉,政绩让人民来评价,要切记非“大”才有“绩”。(安乡县下渔口镇纪委书记 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