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别让粮食沾染上浪费“戾气”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8日 浏览次数: 字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反对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事关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事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事关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自古以来,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之称。重生产,《悯农》有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历朝历代为鼓励农民种粮,多设置劝农官,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粮食生产。重储存,春秋时期,《管子.牧民》中记载:“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夏朝时,粮食的流通和仓储制度更是正式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政制度。重分配,秦朝一统后,民众的粮食开始由国家分配,发给“食者籍”(计口给粮的粮本),百姓凭此到粮库领取粮食。

在古代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产业的社会里,粮食问题不仅刺激着统治者的神经,亦影响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举国重粮的良好的风尚,并影响深远,直到父辈那一代,人们对粮食都还秉承着一颗敬畏、爱惜的心。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从“吃饱”转向了“吃好”。但不知何时,各种粮食浪费现象开始频频发生,尤其是餐桌上的浪费,据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达11.7%。该报告还指出,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如此巨大的浪费,触目惊心。更甚者,粮食被当做追名逐利之物,变成一些美食主播畸形“吃播”的牟利工具、餐桌上打开“你来我往”口子的贿赂利器,助长了餐饮浪费“戾气”。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特别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据联合国有关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度大幅增加,今年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不论社会发展多么进步,物质生活多么丰裕,也不允许我们有浪费的行为,需要我们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传播勤俭生活理念,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可谓正当其时。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在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党员干部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一项政治要求,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工作作风。于内,党员干部要带头科学点餐、理性消费、拒绝铺张,以“剩宴”为耻,节约每一粒米、一把面、一滴油;要建立健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长效机制,将厉行节约作为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于外,相关监管部门要全面履职尽责,加强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浪费严重的单位进行处罚,打造更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硬约束”。(桃源县纪委监委 邓艺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