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岂能沦为公平竞争的“拦路石”
7月2日,山东菏泽一校长之子被指伪造档案冒名参加工作,且11岁开始就领着国家工资一事引发热议。
从前不久的山东聊城接连曝出两起国家教育考试中的“冒名顶替”案件,到这起工作被顶替事件,一桩又一桩的“冒名顶替”事件屡屡被曝光,事件背后的不公平和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冒名顶替”为何如此容易,公权力为何如此滥用,原因何在?
揣摩冒名顶替者和相关监管的公职人员的心态:前者是自身能力不足,为达目的,铤而走险、鸠占鹊巢。后者是被利益诱惑、人情牵绊,既能拿钱又能卖个“面子”。二者一拍即合,自以为运作“得当”,神不知鬼不觉,只等时间使事件慢慢淡化,便万事大吉了。此番行为,如果说前者是因为自私且欠缺羞愧之心,那后者便是受不住诱惑,守不住职责,甘愿腐化堕落,有的是监守自盗,有的是充当保护伞,更有甚者,将此类隐秘的“买卖”发展成一条严密的腐败链。
据新京报报道,对这起工作被顶替事件,牡丹区应急管理回应称,冒名者邱之豪已因谋取不正当岗位被“除名”开除公职,另外,其父亲也已被免去校长职务,并受到党纪处分。山东的那两起冒名顶替案件当事人已被双开,有关公职人员也被问责。从这几起案件上看,冒名顶替者和有关公职人员的“把戏”纵使耍得再好,也终会被识破,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与“自丢饭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云:“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公平公正对普通民众,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极为重要。与其他弄虚作假、舞弊行为相比,不论是冒名顶替获取入学资格,还是冒名顶替获取工作,这背后的性质最为恶劣,是对公平公正最严重的伤害,对法规法纪的严重践踏。一旦被冒名顶替就意味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意味着“狸猫换太子”,这般暗箱操作造成的影响最是深远。此外,每一次有冒名顶替事件曝光,都会触及公众最敏感的神经,成为舆情热点,对公权力威信和政府形象的损害不言而喻。
冒名顶替事件并非个案,透过事件背后我们要看到公平的越界、监督的缺席,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从源头上堵住制度“漏洞”,补齐监管“短板”,更要公职人员从自身上下功夫,提高依法依规办事意识、勤学法律法规知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筑牢法纪防腐防线,勿要沦为公平正义路上的“拦路石”,力求有效防止有人“摇身一变”“浑水摸鱼”“滥竽充数”,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桃源县纪委监委 邓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