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收官战”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6月1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风建设是保障。没有过硬的作风,脱贫攻坚成效就会“打折扣”。困难群众日也盼,夜也盼,盼的就是甩掉贫困过上好日子。“大考”在即,党员干部不能跌倒在“临门一脚”,脱贫路上困难群众“一个都不能少”。当前,脱贫工作到了收官期,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掉链子”。
压实责任力促担当作为。“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坚持人民至上,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把责任压实,把重心下沉。莫让“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占了上位。“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还需七年期”。要一以贯之保持严的作风、拿出实的举措,为巩固脱贫成果献计出力。
紧盯问题做到慎终如始。“两不愁三保障”是否真正“保障”到位?饮水安全是否得到彻底解决?“四个不摘”政策是否坚决落实?脱贫群众有没有返贫风险?这些事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每一个都是天大的民生问题,每一个都不能敷衍凑合,一定要想在前面、做在前面。要继续紧盯问题清零,使出“绣花功夫”,在问题排查中找差距,在监督整改中抓落实。一鼓作气俯下身子多想法子,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清零,争取让困难群众舒心、让各级组织放心。
严守纪律破除作风顽疾。脱真贫才是真脱贫。脱贫攻坚来不得半点“虚功”,越到最后越要从严从实,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老套路,群众不会“买账”,组织不会认可。“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就要真正与贫困群众“结对子”,帮他们想办法、增收入,不能让结对帮扶变成“乡村一日游”;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就要多为村里办好事、解难事,切莫搞“花拳绣腿”造“景观工程”,得了“面子”却丢了“里子”,任由形式主义的歪风“吹淡”脱贫成色。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共产党人最讲认真,最主张实干担当。慎终如始站好最后一班岗,用过硬的作风作保障,我们的“收官战”必能“战”出水平、“战”出风采。(市政协 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