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让年终考核真正做到“公述民评”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9日 浏览次数: 字号:

时值岁末年初,年终考核不仅是一项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工作,更是可以有效检验一个单位在过去一年里的工作成效,奖勤罚懒,总结经验。然而,为让这份“成绩单”好看,部分官员开始竞相为“成绩单”上的数据“整容”。殊不知,这种肆无忌惮地给数据“整容”,反而暴露出官员“丑陋”的政绩观。

年终测评是检验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是为了好看的分数,而在于总结成绩与不足,以群众意见倒逼工作进步。基层老百姓感慨:“平时不见干部上门,可每到年终测评时,干部就会轮番来做工作。在个别座谈时,每次就叫上几个‘明事理的人’说好话。”这是一种危险现象。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考核?科学的考核就是不搞花里胡哨、不搞涂脂抹粉、不做表面文章。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素颜出镜,要注重“干货”而不是“水货”。政绩,是干出来的;党员干部要能干事、干正事,干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实际意义的事。科学的考核,还有一个制度设计不可或缺,那就是“公述民评”,一位党员干部做了多少事、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特别是在年终测评时,也要让我们的普通群众参与进来,对工作提出意见、进行评价,听的是民意、察的是民情。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才会把工作做在日常、做在平时,以人民立场赢得群众的公允评价。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从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立志“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到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203次提到人民、4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到率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再到今年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52次提到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历程中,贯穿的核心理念一直都是“人民”,处处体现着“一切为了人民”的伟大情怀。实践证明,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口碑是最能够反映出一个政府、一名党员的务实作风,也最能够折射出不良的工作作风。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查摆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再次向全党释放强烈信号——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改进作风。所以,光靠几个“明事理”的人就能将全年的工作一概而论是不可能的,要测出真情实况就要耐心听取群众反响,要查摆不足也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无论怎样给政绩“整容”,也掩盖不了事实真相,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下去,经常走出办公室,走到群众中间去,听一听群众的好声音,掌握地方社情民意的第一手材料,查摆不足、聚焦问题、端正作风,我们才能以行谋实、以心换心,牢记使命,为民谋利,以真诚书写忠诚、用实干托举发展,才能把为人民服务这篇大文章,真正写进广大群众的心坎里。(石门县皂市镇纪委 陈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