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莫让私欲蔽双目 只留公义满乾坤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7日 浏览次数: 字号:

日前,三湘风纪网通报4起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典型案件,虽然这几名干部工作职责和内容不同,但走向违纪之路时,均是因贪欲膨胀、心生欲魔。

何谓私欲?私欲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不顾公义,只想为自己打算的念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也”,私欲一旦越界泛滥,便如同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导致公权作私用、公产变家产,滋生严重违法乱纪。常德市国土资源局武陵区分局一名财务股副股长兼出纳,从迷上打牌赌博开始,第一次挪用公款24万元,到后来8年内分82次挪走5940余万元。可见,私欲的闸门洞开,必至欲壑难填、一溃千里。

“公私不并行,恩法不两立。”公与私之间的红线,往往是廉与贪之间的界线,也是为官从政的底线。宋代吕本中的《官箴》有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今天的人民公仆,若持之以恒恪守清、慎、勤“三事”,当心存敬畏,律己以廉,从思想上戒除贪心,做到行有所止。相反,如果失去了敬畏之心、戒惧之意,“如入无人之境”,视党纪国法于无物,就有如釜鱼幕燕,极其危险了。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无数事例证明,哪怕一分钱公款被中饱私囊,哪怕一点点公权因私利乱用,都往往是一个人堕向腐败深渊之始。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上自家的蜡烛。“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故事的背后是可敬的公私分明。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执政操守,是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从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篱笆墙”“防波堤”,时刻保持对公权、公物的敬畏,对小贪小占的警惕,才能不为私欲惑、过好公私关,抑制“小我”成就“大我”。(津市市金鱼岭街道  黄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