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小官”变“大贪”现象亟需全面监管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0日 浏览次数: 字号:

当前,出现的“小官大贪”现象越来越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小官”最终成为“大贪”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在源头上重视不够。十八大以来,纪委部门一直把反腐主线和监督重点放在“高级领导干部”上,尤其是把重点聚焦在“一把手”。一度忽视了对一些核心部门、重要岗位上“小官”的监管,加之一些“小官”会隐藏,善于伪装,有的人还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领导眼中的“老实、信得过”的人,造成各级对其放松监管,导致一些“小官”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岗位上腐败多年也无人知道。
  二是在心理上扭曲失衡。“小官”随着手中实权与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对比愈发明显,其心理也会逐渐扭曲失衡。少数人眼看年龄渐大,政治前途渺茫,于是产生了“贪一把”的念头。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其腐败行为往往会变本加厉。
  三是在监管上职能缺位。“小官”权力小,但业务性强,长期在一个岗位上摸爬滚打,深谙相关政策法规规定虚实的职位便利,在审批、管理及项目招投标等具体权力运用上做交易,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增加了监管难度。有的“小官”长期处于基层,至上而下的监管难免“鞭长莫及”;有的监管者抹不开“人情面”,只是“旁敲侧击”、“点到即止”,没有拿出强硬姿态,监管缺乏威慑力,久之“小官”也就有恃无恐了。
  在深入开展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今天,我们既要打“虎”,也要除“蝇”。要高度重视对“小官”的监管,切实从教育上、制度上、管理上、源头上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莫让“小官”变成“大贪”。
  一是要大力弘扬正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法纪教育,积极树立公仆意识、奉献精神和法治观念,使他们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忠诚于宪法法律。
  二是要全面重视激励,保持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以制度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用人,让德才兼备、能干肯干的老实人得到重用,让投机钻营者无机可乘,以真正形成风清气正、广以服众的正确用人导向。探索适当增加地方特别是基层单位非领导职务的比例,扩大职级激励的覆盖面和受惠群体。统筹兼顾晋升提拔激励、工资职级激励、福利待遇激励、荣誉名誉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结构。
  三是要加强跨岗交流,打破滥权腐败的环境。大力推动部门内、系统内交流,并积极探索跨部门、跨系统、跨地方交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上,坚持定期交流和全面交流。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举措,通过扩大交流力度,打破固化的利益关系,割断违法乱纪的利益链条,铲除“小官”弄权的“小气候”和“裙带网”。  (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外事委 刘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