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味”远离“腐味”
“全国共查处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2848个,处理4217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749人,给予党纪处分2009人、政务处分1161人,组织处理449人,诫勉307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856个,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规范管理的制度规定。”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整治党政领导干部、国企管理人员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效。(11月2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年年底,中央纪委下发了《中共中央纪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严肃整治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的通知》,随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启动了相应的整治行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这份阶段性整治成效清单,一方面表明整治成果显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问题和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不正之风和腐败途径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些地方、一些部门领导干部变着法子顶风违纪。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或为了编织关系网,或为了职务更上一层楼,或为了承揽工程项目,就在土特产上动起了歪脑筋。有的利用职务之便,将名贵特产特殊资源供个人享用及谋取私利;有的以人情往来为名,违规收受或违规占有名贵特产;有的花公款购买名贵特产赠送他人,损公肥私搞利益输送。事实上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虽然披着“土特产”的外衣,却不折不扣有着高价值。它的“土味”里夹杂着“腐味”,特产里暗藏着“特权”。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私,对应的实质就是“贪腐”,不管具体发生在哪个环节,都是对党纪国法的违背,既突破权力运行底线,败坏政府形象,也伤及正常市场生态,必须“零容忍”。
要想刹住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的歪风,主要还是要从领导干部自身着手。
一是要注重小节。从过往的众多官员落马案例不难看出,贪污腐败往往就源于小事小节失手。部分领导干部自认为土特产不值什么钱,吃点拿点不是什么大事。殊不知一旦思想出现滑坡,就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土特产”越收越贵,“贪腐手”越伸越长,“警惕性”越来越低,最终陷入腐败泥潭无法自拔。
二是要谨慎“爱好”。作为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独特的“爱好”,否则会给有心者可乘之机,以有着共同爱好之名行权钱交易之事。从查处的众多案件来看,有不少落马官员的受贿清单中往往都有价值不菲的名贵特产,一些官员还由此养成了种种“雅好”,如只抽什么牌子的烟、只喝什么年份的酒等等。
三是要坚守底线。俗话说“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些事情只要破例了一次,后面就很难挡住第二次。不少警示片中都有贪腐官员从第一次受贿的惊慌失措到后来习以为常的心路历程。因此广大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底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为“土特产”小就认为无关紧要,更不能在钱财面前迷失心智。
专项整治能够狠刹利用特殊资源谋私利的歪风,遏制违纪违法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筑牢思想的“防线”,深刻认识收送名贵特产的纪法界线。自觉强化党性修养,明辨是非、克己慎行,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推动社风民风向善向好。(石门县纪委监委 饶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