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涵养“上山下田”的泥土气
“我的根就扎在基层了,我愿意到那里去。”“我想好了,我觉得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干事有劲。”“他从小穿个塑料凉鞋都怕沙子硌脚,没想到现在能光着脚下村。”(摘自10月2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生如“夏花”》)
李夏,以赤诚的初心和质朴的情怀,从一个穿凉鞋还怕有沙子硌脚的“城里娃”变成一个光着脚走村入户的“本地干部”;33岁因公殉职,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有8年的青春时光献给了基层群众,与群众融为一体,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年轻干部“应有的模样”。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大多年轻干部,从学校到机关对社会现实、基层群众知之不多、接地气不够,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脚无泥情难生。年轻干部要想不被“尴尬”,有所作为,需涵养“上山下田”的泥土气,知民情、解民忧。
涵养“上山下田”的泥土气,才能更好服务群众。习近平总书记从陕北高原建淤筑坝,到福建宁德清淤修渠,上山下田,用小小一把锄头印记为民初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年轻干部只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俯下身子到一线,多讲“土味情话”、多走“乡里土路”、多存“朴素之气”,才能知民情、通民意;只有不说官话、不打官腔,用“土里土气”的话与群众交谈,才能对其困难与想法感同身受、了然于胸,才能精准地服务于群众。百色脱贫路上的“美丽花”黄文秀、贫瘠大巴山上的“金凤凰”严克美、可可西里的“守望者”龙周才加等先进典型,不怕苦、不怕累,在农村、在一线、在群众中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诠释年轻干部的初心。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滋润民心。李夏每到一地,总会及时入户走访,面对面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缺什么,并解难题,以心换心、以情感情,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使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群众获得感更实,党的宗旨贯彻得更彻底。
涵养“上山下田”的泥土气,要有“石头精神”。年轻干部要以磐石般的信仰、矿石般的内涵、砖石般的担当、基石般的奉献、玉石般的纯洁,千锤百炼,自我砥砺,涵养土气静气,锻造干事创业的能力。涵养“上山下田”的泥土气,要做“野草野花”,像坚忍的“狗尾巴草”、顽强的“牵牛花”、刚正的“蒺藜”一样,担子越重、干劲越足,越是艰险越向前。涵养“上山下田”的泥土气,要艰苦奋斗。以“一耕到底”的“牛脾气”,立足本土、深耕瘠壤,在泥土中摸爬滚打,吃得苦中苦,成就百姓业;绝不做“纸上谈兵”的客里空、不堪一击的“纸老虎”,怕苦怕累,胆小气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生命价值在于奉献。年轻干部拥有“上山下田”的泥土气,才会深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艰辛,才能“咬得菜根,百事可为”,像李夏、黄文秀等年轻干部一心系民、全心为民,奉献不止,不断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安乡县下渔口镇 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