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莫以“痕迹”论英雄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2日 浏览次数: 字号:

“现在一些基层干部成了手机控:起床之前先刷屏,睡觉之前先点赞,干活之前摆pose,照片一拍就ok。每样工作都搞公众号、微信群,点击率、活跃度样样要排名,还要实时截屏上传,因为‘有图有真相’。一名乡镇干部至少有几十个工作群。”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感慨。

当前不少基层单位片面地以“痕迹”论英雄的现象还很突出,只要有“痕迹”,不管做没有,都算是做了;没有留下“痕迹”,即使你做了,而且把工作做得很好、很实在,但也不能证明你真正做了,这样的“痕迹主义”,让不少基层干部有苦难言。

“痕迹主义”是基层反映最普遍也最难解决的形式主义,重痕不重迹,留迹不留心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令基层干部疲于奔命,苦不堪言。更为严重的是,痕迹主义带来的弄虚作假,使得正常工作难以推进,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

痕迹主义之病,病症在下面,病灶在上面,病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坚决打掉形式主义这只大老虎,并要求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带头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压减负。

 在工作中,自然要留下一些“痕迹”,这是加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有迹可循进行管理,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一定要警惕把痕迹管理变成了“痕迹主义”,如果把“痕迹”作为管理的独门秘籍,一味要求所有工作、所有环节都必须留痕,且留的往往是一个模板里刻出的“痕”,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没有落实的动作,“痕迹”留得再完美,流程做得再完善,样子做得再漂亮,也仅仅是一种“呈现与展示”,于推动实际工作毫无助益。甚至影响那些埋头干事干部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的又快又好推进。

“痕迹”虽美,但“内核”不真,要杜绝“痕迹主义”还要上级部门发挥好带头作用。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使基层干部的工作成效得到科学公正的评价,把眼睛盯在实处;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上以身作则,上级部门善于察实情、多些深调研,基层干部自然也就找到了发力点。(石门县皂市镇纪委 陈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