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个一律”成为“瘦身减负”的“及时雨”
为解决“责任状”和“一票否决”事项数量过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省委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四个一律”要求,即: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省级层面一律不得对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责任状”;省直单位对本系统签订的“责任状”,2019年一律压减50%以上,从2020年不再签订;省级层面各类“一票否决”事项统筹归口省绩效评估委员会审批,部门一律不得擅自单独设置;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另有规定外,省直单位对本系统一律不再设立“一票否决”事项。(三湘风纪网 6月3日)
一段时期以来,“责任状”和“一票否决”作为上级推工作、压担子和追责任的压箱“法宝”,逐渐成为下级“不可言说之痛”。早前,曾有媒体报道,湖南省教育厅出台师德考核,对有偿补课的中小学教师“一票否决”;长沙市雨花区13个镇街一齐签署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状”;安徽某镇党委书记将签订的12份“责任状”和6项“一票否决”事项,称之为“12把刀”、“6把火”,类似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干部谋事干事积极性。
事实上,对下级干部来说,“如果不能按期完成XX工作,愿意接受处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表述早已司空见惯。每逢年初,党风廉政建设、综治维稳等各种“责任状”层出不穷,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一票否决”事项应接不暇,个别地区和部门甚至把签订“责任状”作为推进工作的一种“常规操作”,将堆积成山的“责任状”拍照,当作责任“甩锅”的佐证资料留存,今天朋友圈“晒”,明天QQ群转载。更有甚者,部分单位为彰显部门权威,将“一票否决”当作“万能筐”,无论是否够得上,统统往里装,甚至将“一票否决”当作左右评先评优、提拔晋升的“杀手锏”,类似掐住下级“命门”和“喉咙”之举,逼得下级不得不围绕其考核指挥棒团团转,满足其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虚荣心。一旦工作失误,“责任状”立马变成“免责状”,“一票否决”立即化为“一年白干”,挨“板子”、丢“帽子”的,多数是既流汗、又流泪的下级干部。
追根溯源,“满天飞”的“责任状”和“随处见”的“一票否决”事项,正折射出一些地方和部门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评估体系构建不科学,推卸责任、转移风险的“甩手掌柜”心理,逃避问题、敷衍塞责的“鸵鸟干部”心态。种种现象的背后,上演的却是以“层层签订责任状”代替“层层压实责任”,拿“一票否决”玩转绩效考核的诡谲戏码,把脉问诊之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隐疾原形毕露。
中央将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出台《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不能动辄签‘责任状’”。要整治滥签“责任状”和乱设“一票否决”事项顽疾,还需猛药去疴。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该扛的担子不撂挑,该种的责任田不撂荒,合理设置考核指标,科学构建考核体系,少签“责任状”,慎设“一票否决”事项,杜绝“归功于上”“诿过于下”。另一方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既要狠治踢皮球式“推责”,严惩甩锅式“避祸”,做到执纪问责有力度,又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用好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做到关爱干部有温度。
“责任状”并非“万能灵药”,“一票否决”亦非“一切OK”,压担子不能患上“责任状依赖症”,督落实更不能染上“一票否决瘾”。唯有少签“假”而“空”的“责任状”,慎用“冷”而“硬”的“一票否决”,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戴枷上锁”,让“四个一律”成为“瘦身减负”的“及时雨”,方能浇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邪火”,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收实效、见成效。(津市市纪委监委 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