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扶贫”成“腐”贫 围猎“扶贫资金”当高压惩戒
不久前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不断接到来自河南、湖南两地村民的投诉信,群众反映他们刚刚住进的新房子存在严重的房屋质量问题,看上去漂亮的新房不仅墙面开裂,甚至还面临着倒塌的危险。而且,在河南省渑池县仁村乡雪白村,村民的扶贫房在未经过户主同意的情况下,又有人撬门进去,把塌陷的地用水泥铺好。
裂缝、地基下沉、漏水,国家专项扶贫资金为贫困群众脱贫建造的新房,就这样建成了豆腐渣工程!而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才发生了有人趁着村民不在家,撬开大门,悄悄把塌陷的地方抹平的事。
也是在近日,常德石门县纪委通报了 4 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件。有利用职务之便骗取民政救助资金的,有挪用医疗补助资金的,有村主任采取多报支出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还有驻村扶贫期间午餐饮酒并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真可谓是扶贫方式千千万,扶贫贪腐手段万万千。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精准扶贫深入到了各个角落,各单位的扶贫工作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就是这些扶贫工作中的“老鼠屎”,搅坏了“一锅汤”。打着扶贫的旗号中饱私囊,行径可耻!同时让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清廉干部们一并遭受质疑,情何以堪!
信任是信任的原罪,契约社会一种共识当无可置疑:扶贫资金到位没到位,不是自己说了算,而应该是百姓说了算。越是公益性强的领域,越要在专项资金透明化上做好文章。让“扶贫资金”的流向有据可依,用有所获,笔者认为,三本账必不可少。
明细账。如此宏大的扶贫攻坚项目,没有明细账目的话,必乱无疑。只有贫资金的每一笔使用都有一个明细收支,才能让群众心中有一本“明白账”。
透明账。该公示的公示,该透明的透明,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光天化日之下,小偷即使有贼心,也没了贼胆呀!
监督账。有监督才有威慑,“扶贫资金中存在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皆源于监督的不到位。因此,把好监督的门,才能关上自肥的心。
而在如此情形下,还不断作乱的“贼子”们,就应当高压惩戒!查处一个惩罚一个,即便贪污的金额少之又少,可这贪腐的心估计早已大过天际,只差按上更大权限的翅膀自由“翱翔”了。
对于广大贫困户来说,被各式各样的名头围猎扶贫金,有自身文化有限、公共信息缺失的因素,也和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官说什么就是什么,官做什么就是什么。如此种种,难免被“骗子”盯上。
不得不提的是,整个脱贫攻坚作为一项全民总动员的国家项目,投入非常之大。虽然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把关,也总有侥幸者认为,自己有本事逃脱惩戒。这也更深层次地说明了扶贫项目监管还是存在一些需要修复的漏洞。
扶贫领域的贪腐多少会使得政策偏离本意。有些贫困户不配合扶贫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来来去去的扶贫官见着太多,真正能和他们交心的又太少。最终导致一些有真正需求的特困户出现了腻烦心理。所以不论从保障贫困户权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完善扶贫政策考虑,都有必要对围猎“扶贫资金”高压惩戒,不能因为弱势群体没权利,就任意妄为,最终伤了百姓的心。(常德市水利局 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