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土味腐败”
近日,云南省纪委监委通报了4起集中开展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专项整治查处的典型问题。在通报的4起典型问题中,有的违规公款购买、赠送名贵特产类物品,有的将公款购买的物品占为己有,还有的在专项整治工作中不按要求上报和清理。(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淳淳土特产,浓浓家乡情。土特产,源于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的沉淀,体现乡土特色,寄托游子乡情。但是有些党员干部却披着“情感”的外衣,利用名贵特产价值高的特点进行利益输送。违规公款购买、违规赠送的有之,违规收礼、违规占有的有之,利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特产和资源谋取私利的有之。显然,这样的土特产已经“变味”,不仅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乡土”“淳朴”特质,更是沦为那些别有用心者进行利益输送的“工具”。
亲朋之间馈赠特产交流情感,本人之常情,但一旦与公权力挂钩,与利益结合,这样的“土特产”就异化为贪腐媒介。纵观近年来被查处的土特产领域腐败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土特产里都暗藏着利益输送的勾当,或是借职务之便开辟生财之道,低价高卖、违规报销;或是以土特产为“敲门砖”,趋炎附势,编织关系网谋求政治前途;或是以土特产之名,心安理得收受贿赂等等。
土特产看着很“土”,却容易滋生贪腐,这除了与土特产本身特质有关外,还与干部根子上存在的“思想病”有关。因为对比明目张胆的接收送财物,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送礼显得隐蔽不易被发现,于是一些干部瞄准了土特产,拿着珍贵茶叶、珍稀药材、名瓷名画等“礼尚往来”攀附领导。正是这种拿点土特产乃人之常情、此乃无关紧要的心理作祟,越容易让人心存侥幸,放松思想防线,以致于一次一次失守底线,踩踏红线,走上贪腐不归路。
“土味”里夹杂着“腐味”,特产里暗藏着贪腐勾当。对此,近段时间来全国多地采取形式多样的举措,剑指名贵特产背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列出名贵特产清单,从源头进行土特产领域的反腐专项整治;开展专项整治,对涉及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建立预警机制,强对公款违规购买名贵特产的资金支付行为的监控。建章立制、深挖彻查、严肃处理,这些行动都释放了斩断土特产中的利益链条,铲除“土味”腐败的强烈信号。
土特产不应沦为利益输送的工具,“土味”里也不应有“腐味”,广大党员干部应时刻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守住廉洁从政底线;要慎用手中权力,强化权力监督,自觉、主动、严格地把自身置于被监督之中,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要增强抵腐定力,自觉抵制不良之风,警惕因土特产被“围猎”,自觉在土特产这个廉洁“试金石”上划上自己清廉的一笔。(汉寿县纪委监委 余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