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群众的名义”岂能成为谋利的砝码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8日 浏览次数: 字号:

日前,中国纪检监察报通报了一起村干部打着“群众的名义”谋取私利、中饱私囊的丑剧。该市纪委接到群众举报后,通过细致的调查,撕下了两名村干部打着“群众的名义”中饱私囊的丑恶面具,相关人员均已依法予以处理。(5月2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当村民王志清得知供电公司即将征用该村某地块,向其亲戚王某提出租用被征土地,产生了突击种树骗取补偿款的想法,王某(时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怦然心动,不仅未进行劝阻,反而为获取更大的便利进而拉拢党支部书记周治平。于是,一个村民、一个党支部副书记、一个党支部书记,三人组成的打着以“群众的名义”攫取私利的组合就出现了。此后,村干部“亲自”运作,村民王某“顺利”租下相关地块,在这后的短短数月,“火线”种树,在知道变电站规划用地面积过小,要蒙受“损失”时,居然想到以“群众的名义”作为谈判的砝码要挟政府,以确保达到利益最大化,在如此几番操作之下,三人最终“如愿以偿”。

上述村干部打着“群众的名义”的幌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事件虽是个案,但依然值得我们警惕。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如果让此类事件大行其道,让个别党员干部以此谋私,在群众中必将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基层组织公信力。

对此,要避免使“群众的名义”成为个别党员干部谋取私利的砝码,应该严格监控公权力的实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基层治理应严格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对出现的此类事件要进行严格审定。相关人员可以到实地看一看,看看情况是不是属实;可以在相关群众中问一问,问问是不是真是群众的诉求;可以公开晒一晒,让群众集体评一评。如此,才能避免“群众的名义”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砝码。(石门县磨市镇纪委 彭子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