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侥幸”变“不幸”
5月1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主任刘士余同志涉嫌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在配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消息一出,立马得到人民日报官方公众号,央视新闻、新浪财经官方微博等各方的关注及转发,于5月20日“刘士余主动投案”成为话题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可见大众对此关注度之高。
刘士余曾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党委书记,其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留下了很多特点鲜明的“刘氏语录”,更是以一套针对股市乱相发表的“妖精论”而有名。这也正是缘何大众如此关注中央纪委发布的这则执纪消息的原因。而刘士余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名人并非圣人,也会犯错也会一夜之间颠覆众人心中光辉的形象。这位本是对腐败的危害及后果有着独到见解的高级官员,竞成了其自身曾经深恶痛觉的“妖精”亦是令人出乎意料,但其主动投案又不可不谓是保留了最后一丝清醒,及时悬崖勒马,放弃侥幸心态,用主动投案为自己赢得最后一丝希望。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党中央反腐败高压态势下大部分违纪违法官员受到的强大震慑。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共有2.7万名党员干部主动交代了违纪违法问题,500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投案。刘士余的主动投案,是在继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主动投案的十天后,又一位正部级高官宣布主动投案。可见正风肃纪一直在路上,从未间断。一面是准确把握“树木”和“森林”的关系,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守护党员干部行走的阳光大道。一面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用“惩”的威慑力与“治”的感召力相结合来既治标也治本,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治病为了救人的初心本意,将步入歧途的党员干部拉回正道。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侥幸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不代表腐败的后果不会降临自己身上。从以往的案例来看,从正部级高官、重要岗位的处级干部、重点企业的一把手到基层干部,不论其过去究竟有多大的权利、多强的心理素质,面对“零容忍”“全覆盖”“强高压”的反腐败形势,也挡不住逃不了党纪法规的裁决,再隐蔽的贪腐行为也会有藏不住的一天,再坚固的攻守同盟也会有土崩瓦解的一刻。
对于徘徊在违纪边缘的党员干部而言,当有悬崖勒马、回归正途的深刻警示,而对于已入歧途者,当有放下包袱、丢掉侥幸的及时清醒。要相信纪法威慑和政策感召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实现严惩极少数、教育大多数,并不在于“一棒子打死一船人”。莫负隅顽抗,不愿回头,要正确地做出选择,不要一步错步步错,最后让“侥幸”变成“不幸”。(桃源县纪委监委 邓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