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才能“心贴心”
近年来,因隔离玻璃的存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工作人员吹空调,办事群众受煎熬”等现象,隔离玻璃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因此受到了网民质疑。近日人社部专门作出部署,要求各地落实服务窗口设计标准,在新建和改建中不得设置隔离玻璃,受到广泛好评。(摘自新华网)
有形的玻璃无形的距离。诚然,政府服务窗口的隔离玻璃曾在“一窗式”政务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随着政务服务改革的深入,其明显具有时代局限性。除了文中提到的“工作人员吹空调,办事群众受煎熬”,还有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受达康书记批评的“蹲式窗口”,更有现实中一些地方出现“蹲式、踮式、趴式”柜台,群众遭遇“玻璃门”“旋转门”“踢皮球”等现象。玻璃窗里头“闲情逸致”“舒适安稳”,外头“焦急等待”“站立不安”,两种场景的强烈对比不得不让我们怀疑玻璃窗存在的必要性。显然,这面有形的隔离玻璃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干部和百姓的“面对面”接触,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更伤了民心堵了民意。
“落实服务窗口设计标准,在新建和改建中不得设置隔离玻璃”,近日人社部下发的通知着实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服务的实打实的硬措施。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现实中的“窗”好拆、“墙”好砸,真正难拆的还是隔离在干部与百姓群众之间的那扇无形的“窗”,那面无形的“墙”。比如以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服务作风问题有了很大改观,但“门始终敞开,脸不失微笑,事还是难办”的现象却依然存在,这说明干部没有把群众的事记在心里、抗在肩上,群众对干部的信任自然也会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干群之间的筑起了一道“隔心墙”,不仅削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严重啃食群众的获得感。
透过“玻璃窗”,暴露的是部分单位服务意识没跟上, 其根源还是一些干部思想根子上出了问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为民情怀不足、责任担当缺失等等。这些“思想病”不治,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就无从谈起。
“面对面”是提升政务服务的开始,只有拆除玻璃墙,才能最大化地便捷服务群众,才能从空间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而要真正实现与群众的“心贴心”,更重要的是要求窗口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端正服务姿态,从思想根子上祛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思想,从内心深处打开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心门”,真正做到心中有群众,真心解民忧,真心办实事。(汉寿县纪委监委 余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