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变“假班”是形式主义新变种
“如果领导晚上8点走,你要等到他出办公室的一刻,看见的是你在读文件或者敲键盘的画面。如果他问你‘还不下班啊’,你就说还有点事要提前做好准备……”一名国企工作人员说,这是自己“刷存在感”的小秘密。目前,这种“形式主义加班”还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演绎成了“朋友圈办公”“聊天群加班”。(5月20日 《湖南日报》)
“领导不走我不走”等“形式主义加班”在很多地方或多或少存在。要么是投机取巧走捷径,试图通过加班博关注,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以期达到晋升目的;要么是正常上班时间无所事事,把活拖到下班干,看似辛苦,实则利用制度漏洞牟取加班费、调休补休等私利 ;要么是面对单位潜规则,害怕被扣上“不上进”的帽子,不得不跟风加班。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严重影响着单位风气,打击着真正积极努力奋斗的人,必须予以遏制。
“形式主义加班”的危害显而易见,为什么还有人“乐在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上级领导“加班才是好员工”“加班越多越优秀”的偏见,导致员工产生了错误的工作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方或部门的考核评价机制、选人用人机制不够科学,给了投机取巧者钻空子的机会。毕竟,相较于迟到早退,形式主义加班这类“伪奋斗”更具有隐蔽性、迷惑性。
古话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既然我们“食君之禄”,就要做“忠君之事”;“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就要为百姓谋福利。广大党员干部要摆正心态,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尽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要再刷“领导不走我不走”的存在感,而是要在为民服务中获得幸福感。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评价一位干部同志优秀与否,看日常工作表现是必然的,但更需要注重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望领导干部不要被“形式主义加班”所迷惑,看事情的本质,做正确的判断,建立完善以群众满意、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务实科学的考评考核机制,树立起重实绩的工作导向,对干部形成正向激励,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做员工心目中圣明的君主。(石门县永兴街道双溪坪完小 周小平 刘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