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伞”破“网”当打“和稀泥”
怀化市中方县花桥镇分管政法工作的镇人大主席赵某、镇司法所负责人刘某,在处理该镇花桥村“村霸”滕某、倪某敲诈勒索幼儿园校车“过路费”事件中“和稀泥”,构成间接助长型“保护伞”,受到党纪处分。(2019年4月16日《湖南日报》)
“和稀泥”喻指无边界底线、无原则尺度地调和折中。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语境下,就是不敢于担当有为、不主持公道正义,纵容放任黑恶势力为所欲为。如同花桥镇干部赵某、刘某那样,对滕某、倪某等向幼儿园校车强行索要“过路费”,涉嫌违法犯罪的行径,以民事纠纷作司法调解,避重就轻,逃避法律制裁;调解又以幼儿园交纳1万元了事,致使“村霸”敲诈勒索得逞,助纣为虐,欺善怕恶,社会公理安在!正义永远不会缺席,在县纪委监委及公安部门的及时干预下,村霸滕某、倪某被判刑伏法,干部赵某、刘某被雷霆问责。此典型案例向人们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伞”破“网”之利剑亦指向“和稀泥”式干部。
打“伞”破“网”当打“和稀泥”,因为黑恶势力坐大成势、村霸地痞横行乡里,与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和稀泥”交织在一起。黑恶势力恃强凌弱、欺压百姓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而“和稀泥”者在面对黑恶势力为非作歹的关键时刻明哲保身,不敢为民立命代言、主持公道,甚至“拉偏架”而为虎作伥,客观上形成了一张保护黑恶势力的“庸伞”,危害甚大:基层党员干部执掌一方治权,对黑恶势力处置失宽、打击乏力,就是放纵作恶、姑息养奸,助长了黑恶势力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基层党员干部是当地群众的“主心骨”,当群众受到欺压时却不能大义凛然扶正祛邪,群众求助无援必寒心,并失去与黑恶势力斗争的勇气、信心和希望。事实证明:扫黑除恶治乱的好政策,遇到“和稀泥”注定画虎成犬、走样变形。党员干部软弱涣散,黑恶势力必定乘虚而入,社会正能量的天秤一旦倾斜,直接衰减的是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度,透支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度及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基层作为对抗黑恶势力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党员干部本应闻讯即动、雷厉风行,这既是党性使然,也是职责所在,考量着坚守“四个意识”的政治忠诚,拷问着“许党许国”的使命担当,考查着与人民群众肝胆相照的赤子“初心”,以此来考评“和稀泥”,结果肯定是“不合格”,必须列为黑恶势力“保护伞”对象而聚焦打击。鲁迅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在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聚焦打击“和稀泥”,就要用监督执纪问责“手术刀”,揭面具,挞灵魂,零容忍,严惩治,强势传导震慑压力,让“中庸”之道寸步难行,倒逼身体力行担当扫黑除恶政治重任。聚焦打击“和稀泥”,还要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与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向发力,与查处慵政怠政、软弱涣散同频共振,扫黑除恶与反腐正风相结合,深挖细查,正本清源,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把人民需要作为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割“毒瘤”、剔“病灶”、铲土断根,是决战决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之关键。“和稀泥”是黑恶势力赖以生存的“病灶”之一,必须剔除务尽。基层党员干部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必能极大地提振人民群众奋战黑恶势力的信心和勇气,同仇敌忾扫黑除恶,扶正祛邪化风成俗,社会生态必定风清气正。(澧县纪委 皮雳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