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走心”,哪能暖“民心”
规定的“扶贫日”、塑料桶变“厕所”、莫让扶贫办成“腐败办”,这一个个“吸粉”的短句,同日出现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官微发布的网言网语栏目里,网友们这些描述扶贫领域形式主义怪象的留言,引人深思。
“精准扶贫”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这本是一项能让贫困人民早日过上美好生活的“暖心”政策,却一路艰辛、受尽羁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国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几年努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与此同时,“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等怪象仍在夹缝中顽强生存,这不仅劳民伤财、贻误工作,更背离了精准扶贫的初衷、啃食了群众的获得感、寒了贫困群众的心。
如何祛除扶贫“不走心”的顽疾,首要任务是找准“病根”,然后对其进行“靶向治疗”。扶贫领域弄虚作假行为频发,扶贫资金屡被侵占,究其原因,不仅与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意识弱化、纪律意识淡薄、责任缺失等有关,而且与相关部门履责不力、监管缺失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扶真贫、真扶贫”,这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执行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扶贫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做到谋划实、推进实、作风实,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相关职能部门也需各司其职,做到资金保障方面要实,确保扶贫资金投入到位并用在关键、用出效率;督查验收方面,需不断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检查评比等制度,不断探索、改进督查方式。近日,湖南省出台的《湖南省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条措施》中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探索扶贫领域督查方式,加大常态化联点督查力度、发挥“互联网+监督”作用,为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保驾护航。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时下,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最后阶段。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踢开扶贫路上的“绊脚石”,在扶贫过程中身心俱到、务实担当,努力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早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临澧县纪委监委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