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小瞧”审核把关必然“摊上大事”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6日 浏览次数: 字号:

一个项目两次虚假申报重复套取国家水库移民专项扶持资金19万元, 南杨桥村铤而走险撬来的这笔“不义之财”让峪口镇两名原副镇长、一名镇水务站站长均受到相应的党纪处分。原以为在基层递交材料上的轻轻大笔一挥就能签字了结的“小事”,不料却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污点”,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反面教材。(4月22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同样的材料申报同一个项目,摆明的弄虚作假,怎么可能逃过领导的法眼?可峪口镇的三名干部却在审核把关过程中完全“不在线”,使得南杨桥村的虚假申报材料在他们眼前一晃而过却毫无察觉。出现这类情况,并非村干部造假“技艺高超”,而是相关领导干部履职不力、把关不严,对审核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摆尽花架子。

在实际工作中,审核把关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不仅关系到整个工作落实的好坏,还是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的“传送带”,更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显示器”。可某些领导干部往往在审核把关时“走过场”、“做虚功”,草草了事,甚至大开制度的口子,属于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该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的概率事件,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纪律规矩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从思想上走的就是“下坡路”,行动上可想而知,一旦松散惯了,他们的内心便有了“事事‘无所谓’、件件‘不操心’”的错误认知;二是律己不严,稳不住心神,挡不住诱惑,在经济上“伸手”,在生活中“攀比”,没有关好欲望的“闸门”,以至于回回当“好人”,次次做“好事”,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干部彻底沦为贪婪的“奴隶”;三是用权不当,某些领导干部作为掌权者肆意用权、胡乱作为,该审核的不审核,该把关的不把关,也有的干部在审核把关中处处设卡,将权力用到极致,任性发挥到极点,而此时权力早已“脱轨”,用权的初衷也已消亡不在。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父母官”本应牢记为民服务的“根本”,若工作“浅尝辄止”,审核把关“不严不实”,让党和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置群众的切身利益于不管不顾,“民困”如何能解,“民心”又如何能安,最终的后果不言而喻。

民间有句俗语,“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小瞧”审核把关必然“摊上大事”。峪口镇“大笔一挥”牵扯出的问题曝光后,给各级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审核把关并非“一签了之”,责任落实也并非“泛泛而谈”,问责制度的笼子只会越扎越紧,失职失责的后果终将越抓越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作为响当当的“火车头”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怀戒律之心,不仅要“在其位,谋其政”,更要“行其权,负其责”,既要对工作负责,对自身负责,更要对群众负责,严把审核关口,做到凡事站得住“脚跟”、经得起“检验”、架得住“推敲”。

审核把关千万条,规矩纪律第一条。在执行中“偏离航线”、“走样变形”,直至破坏规矩、违反纪律的人终将自食其果。(桃源县纪委监委 熊志强 王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