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为基层减负要减轻“精神负担”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1日 浏览次数: 字号:

在一次贫困县退出的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中,评估组“抓”到一个疑似漏评户,给县里反馈后,县长亲自到现场核查。因证据确凿,县长当场落泪:“这个我们认了……”(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 3月24日)

评估中被发现了个别的漏评户,实在影响不了脱贫摘帽的大局,但县长为什么会落泪?原来,该县所在市规定,根据评估的分数对各县脱贫攻坚工作排名,并把排名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也许,提拔与否并不是关键,他真正在意的是,自己和手下一干扶贫干部拼尽全力,好不容易脱贫摘帽了,竟然还要落得个“差评”!县长心中委屈无处诉说,这才“被逼”落泪。

贫困县退出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对具体问题开展具体分析,执行起来就容易陷入机械化的困局,反而会助长形式主义之风。就如该贫困县所在市,几万户的脱贫攻坚工作,仅因个别“漏评”产生了一两分的差距,便当成奖优罚劣的依据,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否合理?扶贫干部累死累活,却因抽查时“运气”不好被多扣分而排名靠后,也难免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此重压之下,为基层减负恐怕难以落到实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基层干部纷纷为此叫好,但也有不少基层干部对通知精神能否真正贯彻落实表示焦虑。究其原因,虽然文山文海反弹回潮、监督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问题可以通过设定“硬杠杠”来加以解决,但上级对下级的不信任、对基层的怀疑仍在,基层承受的精神负担不减,减负的最终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为基层减负在减轻基层干部工作负担的同时,更要减到“七寸”上,有效减轻基层干部的精神负担。一方面,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考评导向。检查考核应回归推动工作的本位,而不是简单等同于“找茬”,玩“猫鼠游戏”。要对基层干部给予基本的信任,让制度有点温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任何工作都有可能百密一疏,看基层的工作情况应看其主流,而非吹毛求疵。要实事求是、精准问责、慎重问责,旗帜鲜明地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努力营造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增强基层干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基层减负是人心所向,也是当前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要做到真减负、减真负,在落实执行上务求实效,防止“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要迎着痛点和难点而上、奔着希望和期待而去,真正为基层干部卸下枷锁,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前行。(汉寿县纪委监委 饶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