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莫让“特产”变了味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6日 浏览次数: 字号:

近日,经青海省委同意,青海省纪委监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省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3月18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特产,在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有文化内涵或历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可以说,特产算是大家互赠礼品的首选,因为它含有质朴、本真的特色,在礼尚往来中,“带点特产给您”也曾是一种真诚的社交方式。

但是,现在许多所谓的“特产”,早已脱离了人们最初朴素的人情往来,转而异化成了新的更为隐蔽的行贿受贿方式。比如一些乡镇干部来上级汇报工作,会随手带点特产上来;一些扶贫户为了让扶贫干部更多地帮助他,也会给干部赠送特产。而收到这些特产的官员,也会拿“收一点特产不足为据”的心理来安慰自己,殊不知这是换汤不换药的行贿行为,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就会在更大的物质诱惑下,一步步坠入腐败深渊。

“居安思危,廉可安邦。”收送特产,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2018年底,中纪委也曾专门发文,剑指利用这些特殊资源谋私利的伎俩,扯下伪装成新式样“四风”的真面目。这也从侧面说明,整治收送特产问题,要贯彻从严的要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首先,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不被特产的“糖衣炮弹”击中,不让特产成为腐败的“温床”,保持自身清正廉洁。其次,要搞好作风建设,既要狠刹迎来送往、公款吃喝,也要盯紧管住异化的特产,避免打开干部腐败的缺口。再次,各级纪检部门要加强识别能力,大力查找更加隐蔽的利益输送行为,抓住判别的关键,到底是常规的情谊往来还是行贿送礼,练就火眼金睛。最后,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盯住领导干部获取、享用名贵特产的言行情状,其中一些或显或隐的内容,就像陕西“表哥局长”戴的名表那样,让群众充分参与,社公众进行监督。

俗话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特产背后肯能往往是更大的利益诉求,如果被蒙蔽了,势必就要付出代价。所以,党员干部千万别被“变了味”的特产所迷惑,切忌因“小礼”而失“大节”。(鼎城区纪委监委 何梦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