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干部多“上心” 群众更“暖心”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2日 浏览次数: 字号:

日前,各类有关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话题成为热点,中央和各地相继出台系列措施,在为干部减负减压之时,必将给群众提供更优服务、带来更多实惠。当然,要让群众得实惠、更“暖心”,干部就要对群众多“上心”。

原汁原味,讲好群众话。说话是沟通交流最重要的手段。作为干部,要想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点实事、干出实效,须要入乡随俗,接地沾露说“土话”,原汁原味讲群众话:了解民情多说家常话、化解矛盾多说体谅话、教育群众多说知心话、脱贫致富多说鼓励话,使自己成群众的“座上客”“心上人”,心理“零距离”、感情“零隔阂”,切莫“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身处尴尬,阻断为民服务之路、影响个人成长之道。

以心换心,知晓群众意。“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减压之后的干部更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用情动人,把群众当父母、孩子和领导看,办好为民服务的每一件事,让“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常态和常事。要善于消除一些“隔阂”,主动亲近群众,成为群众信赖之人。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赴广东新会视察期间,在新会人民礼堂向干部群众作报告。当地群众知道周总理来了,奔走相告,纷纷涌进礼堂,工作人员怕影响总理作报告,赶快把礼堂的门关上。周总理见状,笑着对县委领导说:“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啊?”于是,礼堂的20多扇大门重新打开,整个礼堂爆满了。

真情真诚,勤走群众路。无论开展什么工作都不可能顺心顺手,做群众工作亦无例外,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要及时调整好状态,不当“甩手掌柜”和“二传手”,不坐办公桌前电话“遥控”、听取材料汇报,不搞“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亲“形式”远群众;要多走出去呼吸“新鲜空气”、脚沾泥土、尘染衣裳,多到田间地头躬身弯腰劳动,多进群众屋里炕头拉家常、话收成,多听群众的呼声与心声,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方能为群众所喜爱。1961年6月,陈云同志到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进行调查研究,在这期间,他住在农民家,吃在农民家,上午开座谈会,下午到田头、养猪场和农家作实地考察,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在平时,他也会经常到商店、菜场等去看看,了解百姓日常生活状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宗旨,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划清“楚河汉界”,对群众之事多“上心”,实字当先,以“实”敌“虚”,练好“硬功”和“内功”,在花繁柳茂处拨得开、雨骤风狂时立得定,更好地服务于民、暖心于民,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安乡县纪委驻食药工质局纪检组  李学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