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监督执纪添翼
“数据显示,大年初一,贵州省水城县米箩镇俄戛村公务用车往返于米箩镇和六盘水市市区之间,疑似公车私用。”经调查核实后,2月12日,王达海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贵州,人在看,云在算。初一公车私用初八处分送达,贵州省运用大数据网络开展“四风”监督检查,为监督安上了“天眼”。贵州搭建公务用车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对公务车辆使用轨迹、发生费用等情况全程数据化监管,严防私车公养、公车私用行为发生,“大数据”为监督执纪添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如何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大数据”成为重要共识之一。“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依托“大数据”,可以让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在网络系统中留下痕迹,使用权者心怀忌惮、监督者随时可查,让权力褪去“神秘面纱”、尽显“阳光之下”,将权力在制度牢笼之上加固“数据铁笼”。
“大数据”让权力不再任性,执法者成为“透明人”。大数据监督让实时、动态监督得以实现,违纪违法行为有一点的风吹草动,纪检监察部门就可掌握到有关情况。大数据监督,给纪检监察机关安上了发现问题线索的“千里眼”和精准、有效掌握情况的“顺风耳”。有了大数据这双“火眼金睛”,通过“一瞬间”比对,就可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钻空子、暗箱操作等伎俩立马现出原形。
“大数据”让权力“为民”行使,用权者成为“贴心人”。比如湖南省推广的“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技术支撑,平台通过信息互通共享,实现数据的“碰撞”对比,为群众打开了监督的“方便之门”,实现了主动精准发现问题,靠前处置问题线索。在平台,每一笔资金的发放都对应着一名手握分配权、审批权、管理权的党员干部。当民生资金与人员信息一一对应时,是否存在暗箱操作、“雁过拔毛”等腐败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大数据”让权力关进铁笼,群众成为“监督者”。每查询一次,群众对民生资金发放就多了解一分,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就增长一分。这种监督不仅仅来自机关内部,更多的是依靠群众。只有群众享有知情权,“大数据”平台才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通过“大数据”平台,可对监督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红红脸、出出汗,让一些干部迷途知返、悬崖勒马,既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又达到了保护党员干部的目的。
“大数据”顺应了科技发展进步的要求,为监督执纪添翼,塑造出反腐和防腐新格局。我们要继续紧盯“四风”隐形变异新问题,创新监督方式,补齐监督短板,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促使党员干部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变为习惯和自觉。(鼎城区委巡察办 陈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