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 | 一次特殊的党委会
刘春樵,1923年生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少年时帮人放牛,青年时做长工。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被评为剿匪特等模范、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特等模范。1953年退伍回乡,任土改复查工作队队员,后历任蔡家岗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革委会主任、常德县委第一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常德地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他常常对部下说:“父老乡亲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他们只能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对群众只能俯首帖耳,不能孤高傲慢,毛主席要求我们当人民的勤务员,我的理解就是当一头关心群众疾苦、为人民利益躬耕不息的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3年3月,刘春樵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干部年轻化的号召,主动从副省级职位上离休,回到了老家常德蔡家岗。这个消息传出后,蔡家岗的父老乡亲以极高的热情欢迎他们的老朋友、老带头人回归。也有人在猜测:刘春樵一定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还有人猜测:以前有的官还没有他大,回乡后公家给他修房子,刘春樵这么大的官,组织上一定给他修一栋漂亮的小楼房。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回到蔡家岗的刘春樵仅仅只有两个小木箱、几袋书和两把木沙发,以及铺盖行李,组织上也没有给他建造小洋楼,倒是他自己请来工匠,把土改时在舒公殿从地主手里分来的一栋旧破房拆到了蔡家岗镇上。乡党委为此召开了专门会议,会上有人说:“没有刘春樵艰苦的过去,就没有蔡家岗辉煌的今天。”有的委员历数了蔡家岗办得红红火火的10多家企业,每一家都凝聚了刘春樵的艰辛和泪水,特别是水泥厂、石灰厂、砖厂,是刘春樵为发展蔡家岗乡镇企业亲手抚育的三只“鸡”。有的委员给刘春樵算了一笔账:20年间,刘春樵为家乡发展企业跑资金、跑原材料,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还有的委员提到:这几十年里,未给刘春樵报销的差旅补助就达数万元。大家一致认为,吃水不忘挖井人,刘春樵修房子的砖瓦木材一概由乡里负责。这个决定传到刘春樵耳朵里后,不仅没有换来笑脸,反而带来了“麻烦”。
刘春樵召集乡党委一班人开了一个会。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党委会。刘春樵坐在往日党委书记坐的那把椅子上。会议一开始,就显得十分严肃,刘春樵的话题从当年兴办企业开始,话语显得格外深沉。他从1000元起家办起石灰厂讲到靠铁锤精神打出个水泥厂,从3人组合办机修厂讲到干部与群众合力办园林场,为了蔡家岗的兴旺,不知多少人付出了心血,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委员们从刘春樵的讲话中清楚地了解到,蔡家岗乡村企业的创业史实际上是一部血汗史。这时,刘春樵转过话题:“我虽然为蔡家岗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我也仅仅是一茬接一茬为蔡家岗付出心血的人群中的一份子,何况党组织把我分到这里,让我管理这片土地,做出一点贡献也是份内的事。今天我离休了,党委对我的关心我表示感谢,但我没有权利去享受沾有群众血汗的果实。”说到这里,刘春樵沉思片刻,又展开了另外一番话题,他谈到:进入商品经济后,金钱和物质给了人们极大的诱惑,有些意志薄弱的当权者,尽管他们过去经历了许许多多艰难困苦的考验,但经不起这种诱惑的考验,他们在私欲膨胀中倒下去了。他提醒乡党委一班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做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公仆,要用全部精力把群众所期待的事办好办落实,要用深远的目光去勾画蔡家岗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的记者在采访刘春樵的事迹后发出感慨:刘春樵不忘根,不忘本,不忘情,共产党的官生于民,依于民,谋利为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市委党研室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