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 | 青文胜为民请命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5日 浏览次数: 字号:

在汉寿县龙阳镇宝塔河村,坐落着一个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当时的皇帝朱元璋下旨修建的大墓。此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墓主人名叫青文胜,洪武年间任龙阳县(今汉寿县)典史(八品),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小的官,但他却受到了当朝皇帝朱元璋的追谥及民众的建祠供奉。这是因为青文胜虽身为微员末吏,却能不顾生死为民请命,真可谓“青天大老爷”。

明朝初年,承袭元代苛政,田赋极为繁重。龙阳地滨洞庭,西南高峻,易遭干旱,东北低洼,连年洪水为灾,许多障垸田废赋存,总额浮至三万七千石。百姓如牛负重,在死亡线上挣扎,郡、县长官不但不加体恤,反而加紧勒索,凶恶的税吏窜扰四乡,趁机劫掠。百姓无以纳税,有的被关进监狱,有的逃走他乡,老弱病残活活饿死。青文胜痛心疾首,甘冒越级呈诉的罪名,向洪武皇帝连上三疏,为民请命。疏中,他大声疾呼:“本地弹丸,赋同大邑……民命难堪,开鉴唯聪!”可是三道章本如石沉大海。眼看幸存的百姓也要活不下去了,他不忍坐视民困,慨然赴京,准备面奏皇上。青文胜千里迢迢只身一人来到都城南京,想面见皇帝朱元璋,说明情况申请赈济,却因官微身贱被宫门卫士一次次拒之门外。于是借早朝之机,跪禀于大官轿马之前,请为代奏,亦遭拒绝。青文胜无奈叹道:“半途而废,有何面目归见父老。”

明初,在南京皇宫门前有一座登闻鼓楼,它是朱元璋在洪武元年正月令人在午门前的广场上设置的,每天由一名御史监管,后来由于明宫扩建,该登闻鼓楼又移置到长安右门外广场,改为每天由六科、锦衣卫轮流监管。按照《明太祖实录》记载,对击鼓规定的条款:“凡民间词讼皆自下而上,或府州县省官及按察司不为其伸理及有冤抑重事不能自达者,许击登闻鼓。监察御史随即引奏,敢阻告者死,其户婚田土诸细事皆归有司。”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冤”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

在无路可走又实在不忍心无功而返的情况下,青文胜决心舍身活民,于洪武二十四年五月初一,系疏于发髻,自缢于登闻鼓下,时年32岁。第二天,事情传开,轰动满朝文武。皇帝急命钦差赶赴龙阳勘察,只见洪水滔滔,漫无边际,田园房屋,尽付汪洋。原来当年龙阳县发大水,稻田里颗粒无收,饿死、淹死以及瘟疫致死的人不计其数,而老百姓却迟迟得不到救济,当真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使臣拔一腐禾复命,朝廷方知龙阳之灾。皇帝感悯于青文胜为民献身,诏谕减免龙阳赋税三分之二,年纳稻谷一万三千石永为定额。青文胜死后,当时带的一个家仆用一张旧席子裹着他的尸首艰难的回到龙阳。其时,青家子幼妇寡,连立身之所都没有,朝廷为抚恤忠烈,另授其公田百亩,方定居龙阳,为邑内青姓之祖。县民感恩载德,为青文胜立祠城东。监察御史莫抑巡视至龙阳,为祠题联“一点丹心全赤子,九重红日照青祠”。以死相谏的青文胜被追封为“惠烈公”,朱元璋亲自抚慰御葬他于汉寿县株木山乡,并派专人给他修了一座规格很高的墓。

以青文胜为杰出代表的地方官吏,为民请命,以死谏帝,其壮举泣鬼神,昭日月,这种把人民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精神值得后世的我们传承、学习。(市委党史研究室翦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