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须”二相与常德莱公泉
成语“溜须拍马”,由溜须和拍马组合而成,用以形容对他人巴结奉承、曲意逢迎,甚至虚妄地夸大“赞扬”,以博取对方好感。溜须拍马极其形象地勾勒出一副人格低下、摇尾乞怜的奴才嘴脸。
“溜须”典故的主角是北宋时期的两位宰相——寇准和丁谓。宋真宗年间,寇准因“澶渊之盟”解大宋之危,居功至伟,受到宋真宗器重和群臣景仰,两度拜相,封莱国公。寇准为人正直,为官忠烈,是历史上的一代忠臣名相。
丁谓进士及第,寇准是主考官,两人有名义上的师生之谊。一开始两人关系也不错,寇准为相时,丁谓官至参知政事(副相),寇准经常称赞丁谓是个有才干的人。得到丞相的称赞,丁谓很是得意,为搞好关系千方百计讨好寇准。一次大臣们在朝中集体用工作餐,寇准喝汤的时候没注意汤汁沾到胡须上,丁谓正巧看见赶紧替寇准揩擦。寇准不但不领情,还嘲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丁谓当众受辱,羞愧难当,从此对寇准怨恨在心。
后来,丁谓利用宋真宗病重刘皇后干政的机会逢迎上位,当上了丞相。借周怀政拥立太子即位的政变诬告寇准,借皇后之手将寇准逐出京城,一贬再贬,直至雷州(海南湛江),最终客死异乡。丁谓也好景不长,为相不足半年也因工作失职被罢相,加上曾经与道士装神弄鬼欺骗宋真宗遭揭发而被贬崖州(海南三亚)。丁谓因陷害忠良而名列北宋“五鬼”之一。
世事难料,当日“溜须”的两个主人公,同朝为官,先后拜相,一忠一奸,殊途同归。寇准和丁谓被贬南方均途经湖南常德,同住常德城北的大龙驿,前后相距仅两年时间。在大龙驿旁有座甘泉寺,寺内有甘泉。寇准饮此泉后,题诸东楹“平仲(寇准字)酌泉于此,回望北阙,黯然而行。”两年后,丁谓饮此泉也仿效寇准题诸西楹“谓之(丁谓字)酌泉,礼佛而去。”后此泉被张拭命名“莱公泉”。
崔峄题《莱公泉》诗对寇丁的恩怨进行了高度概括:
二相南行至道初,
记名留咏在精庐。
甘泉不洗天涯恨,
留与行人鉴覆车。
大意为寇准和丁谓在朝廷主政之时,不能并力携手,共勤王事,而是互相倾轧,结果落得两败俱伤。清甜的甘泉也无法洗刷他们贬谪遥远天涯的遗恨,只有留给后来人作为前车之鉴了。 (驻市委办纪检组 肖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