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读书会 | 青年的楷模 学习的榜样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多维度展现了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多视角彰显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总的感受是“四个再现”: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总的评价是“三本书”,这是一本励志书,激励青年成长,催人奋进,积极向上;这是一本教课书,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教育我们怎样做好群众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是一本政论书,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本情怀和治国理政思想。应该说,我的党性得到了再锤炼,灵魂得到了再洗礼。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以最坚定的理想信念、最昂扬的精神状态、最真挚的为民情怀、最优异的工作成绩,要深刻领悟,努力践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时讲:“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7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逆境中沉淀自己、思考人生,汲取前行力量。可以说,来源于他的博览和广学,梁家河见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看到了梁家河人对习近平的评价是“爱看书”“好学”。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带一箱子书下乡”,在黄土高坡上揣着书放羊,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任何环境都不影响他苦读,从《战争论》《资本论》到《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等。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坚持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在基层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农村问题,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梁家河,习近平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些“书”上虽然没有字,却比有字的书更难读、更深刻。迄今为止,中外领袖人物,很少有人像毛泽东、习近平那样能够兼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并且在博览深读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又有独到的创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六大思维方法”“十四条基本方略”, 都是在持之以恒的读有字无字书中积淀下来的。应该说,这些都与梁家河的经历密不可分。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汲取成长的方法和营养,作为我们年青人来讲,身处知识爆炸时代,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一方面刻苦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另一方面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注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切实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坚持学以致用,用学中干、干中学,把书本知识中的水分蒸发掉,逐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锤炼出过硬的素质本领,自觉投身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大熔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力争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书中提到了“三个最”,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得时间最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们看到,习近平有强烈的实干精神,从初到农村时对环境的不适应,到后来即使整个大队只剩下总书记一个知青,他依然不急不躁,踏踏实实地担负好大队书记的职责,展示出强大定力;我们看到,习近平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总书记当年受不公正对待,先后递交了十次入党申请书,在一次次被拒绝的过程中,尽管个人处境极为艰难,但对党的事业的信仰、对党组织的忠诚,愈加坚定执着,奠定了“以身许党”的基石,等等。七年知青岁月,帮助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基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听到了黄土地最真实的声音,进而帮助他做出正确决断,一步步实现最初梦想。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展现了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这一段“七年成长”向我们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 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
作为我们国家公职人员来讲,埋头拉车,是苦干、实干,是一种态度与精神;抬头看路,是明辨前行方向,是一种智慧与思想。“埋头”与“抬头”一个“务实”,一个“务虚”。“埋头”解决“干”的问题,“抬头”解决“怎么干”“干出什么效果”的问题。“埋头”不“抬头”,容易“撞到南墙”;只“抬头”不“埋头”,容易“眼高手低”。作为我们青年干部来讲,首要的是坚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跟党走。同时,坚持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把远大目标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把统筹大局与抓细抓小结合起来,立足平凡的岗位,注重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坚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既融会贯通,又创新变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七年知青岁月,在那个特殊年代,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习近平坚持把上情同村情和民情有机结合,不怕犯错误,勇为天下先,矢志不渝,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他带领乡亲们打井、建淤地坝、建铁业社、缝衣社和磨房,并且建成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既满足了群众需求、方便了群众,又让社员发挥了各自长处、解放了劳力,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好处、注入了动力。特别是搞铁业社、缝衣社等副业,在当时具有一定风险,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并干成功。这就是一种灵活变通,就是一种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坚持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的重要标准,只要符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只要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只要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就坚决地破、坚决地改;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推进改革,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政策,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作为我们改革人来讲,要紧紧抓住难能可贵的机遇期,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干在实处。要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重点在民生和社会领域,围绕行政审批服务、优化经济环境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深入推进抓好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津市绿色存折制度等重大改革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改革举措,全力推进各项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市委政研室 邓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