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设立“观察点” 推动扶贫作风大转变
为准确掌握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状况及趋势,更加精准、高效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今年3月,常德市纪委监委部署设立扶贫作风观察点,以小切口推动扶贫作风大转变,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提供坚强纪律作风保障。
精心选点布点,织密观察网络。一方面,坚持示范引领。市纪委监委带头示范,选择位置偏远、信访量较大的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所街乡麻纳口村两个贫困村,设立为市级扶贫作风观察点,明确观察内容、观察措施和工作要求。通过观察,挖掘经验做法、督促问题整改、破解作风难题、探索治理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全市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另一方面,坚持上下联动。在市纪委监委的示范带动下,各区县(市)纪委监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1-2个有代表性的贫困村设立为县级扶贫作风观察点,全市共设立扶贫作风观察点15个。通过科学设立作风观察点,既了解到不同地区村级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在扶贫政策措施落实、项目资金管理以及驻村帮扶等方面担当作为情况,又收集归纳了市、县相关部门及县、乡党委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履职尽责情况。
畅通信息渠道,实施“立体”观察。一是选聘作风观察员。每个扶贫作风观察点选聘4名以上作风观察员,通过实地入户走访、收集村民意见等方式,对相关单位、干部的扶贫工作作风进行观察。市纪委监委在金河村、麻纳口村各选聘了10名作风观察员,统一发放《作风建设观察证》,明确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二是坚持“开门”搞监督。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在每个扶贫作风观察点设立一个或多个“监督公示牌”,发放监督联系卡,公布观察内容、监督单位、举报渠道等信息,既方便干部群众监督,又起到压实相关地方、单位和干部扶贫工作责任的作用。三是常态调研督导。每季度深入观察点开展一次走访调研,每月开展一次明察暗访,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督促整改。通过查阅档案资料、抽查资金使用管理台帐、实地查看项目工程、入户走访等方式,发现了相关问题67个,分类交办县、乡党委进行整改,并督促举一反三,全面开展自查自纠。
强化成果转化,提升观察实效。一是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将作风观察点收集到的问题分类列成问题清单,逐一梳理交办、跟踪督办、整改验收,让“问题清单”变成群众的“满意清单”。如南北镇金河村一位观察员在聘用当天,便向市纪委监委反映该村党支部书记由该镇民政所所长兼任,“一肩挑两担”影响到投入脱贫攻坚的精力,群众对此意见较大的问题。市纪委监委接到反映后,立即督促南北镇党委政府进行民政工作交接,已全脱产驻村。二是将意见建议转化为决策依据。收集了解相关地方和单位在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方面好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比如,市纪委监委依托作风观察点,将作风观察员反映和明察暗访发现的思想有所松懈、措施不够精准、政策宣讲不到位等突出问题,集中向石门县委、市扶贫办进行了反馈。对照反馈的问题,石门县5月组织所有科局领导、扶贫干部、帮扶责任人下沉到各村各户,核实帮扶措施、宣讲脱贫政策;市扶贫办先后向全市结对帮扶干部发出两封公开信,分别提出“一熟、四会、九看、一报告”和“一算五帮”的要求,大力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行动。三是将经验做法转化为制度机制。针对作风观察点发现的村级项目、资金使用等关键领域存在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等问题,要求相关部门严格履行监管责任,全面查找漏洞短板,及时整改。督促石门县制定了《石门县村(居)管理“五不准”》,修订完善《石门县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常德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