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市纪委>详细内容

市纪委

案件剖析 | 谁“借”了我的名字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9日 浏览次数: 字号:

“这是我的名字,但肯定不是我签的。你看,上面的身份证号码和家庭住址都写错了。”今年1月9日,武陵区东江乡浮桥村某村民指着一份签名册,十分有把握地告诉前来核实情况的区纪委调查组。
一个月前,市委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发现了常德市创源职业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创源职校)骗取扶贫补贴的问题线索。

骗取扶贫补贴可是高压线。武陵区纪委收到交办的线索后,迅速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
经查,2014年11月,创源职校副校长王雪生受武陵区扶贫办委托,开展扶贫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委托协议,共需对11个扶贫村开展11期培训。

其中在浮桥村的一期,因为村部翻修,没来得及开展。11期培训还只办了10期,协议没完成,经费难到位。

王雪生心生一计,从网上下载了一组培训图片,又请人代签了一份签名册。通过伪造的培训资料,最终蒙混过关,骗取了这期的培训费用,共22727元。

王雪生本打算等村部修好后,再补上这期培训,然而,直到市委巡察发现问题时,这个想法一直没有落实。

今年5月,王雪生因弄虚作假骗取扶贫项目资金,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纪资金全额上缴国库。区扶贫办原主任龚德平因审核把关不严被诫勉谈话。

【廉政网评】

王雪生想着把钱拿到后,再补齐这缺少的一期。不知他对这个想法是否能够落实,又是怎样的想法。村部在维修,培训就不能换个地方?如果连换个地方这点积极主动都没有,又哪里能够指望拿到经费后,还有多大动力去补上这个任务?审核通过后支付费用,是对被审核工作的有力约束和督促。如同纪律一样,对管不住自己的人来说,更需要主动接受它的约束,切不要弄虚作假、自欺欺人。(案件 / 武陵区纪委 网评 / 邓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