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的警示:路见不平一声吼 该出手时就出手
鲁迅先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写到:杭州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
鲁迅先生应该是最早给我们论述“破窗效应”的,虽然这一理论要等到雷峰塔倒掉58年后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才提出,但他们揭示的问题本质是一致的。“破窗效应”提出,如果一个公共建筑的一扇窗户损坏了没有及时修复,那么很快其它窗户也会陆陆续续被破坏。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破窗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原本干净的墙角,如果有人丢了一袋垃圾没有及时清理,用不了多久就会有第二袋、第三袋,最后垃圾遍地;一群人在排队买票,如果有人插队没有制止,很可能后面的人就会一哄而上……
“破窗效应”形成的原因是环境对于人的暗示作用,就是说社会规则如果被破坏而得不到及时制止,就会对其他人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规则可以破坏且不会有严重后果,于是纷纷效仿。
衡阳破坏选举案的最初萌芽,只是少部分代表的个别行为,因为没有人制止所以就出现更多的代表效仿,他们担心自己不这么做会落选;后来,有会议组织者发现问题并向时任市委书记童名谦报告,同样没有得到“叫停”的指示;童名谦的暧昧态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暗示作用,不仅代表们“你追我赶”,而且大会的组织者、监督者也参与其中,甚至成为了“操盘手”。试想,如果第一个搞拉票贿选的“破窗”被果断制止、严肃处理,就不会出现后面的几乎“全军覆没”的破坏选举案了。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古训早就对“破窗效应”发出了警告,当问题处于初始阶段时就必须及时补漏止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从“破窗效应”中汲取教训,无论是主体责任还是监督责任都应该主动履职,扛实责任,对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勇于善于抓早抓小,做到“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扼杀问题于萌芽状态,挽救干部于初始之时。(作者系常德市纪委监委调研法规室主任)